保障食品安全要完善思路和改進舉措
    在全國兩會召開後,人民網、騰訊網推出了關於兩會的大型網路調查,網友踴躍投票,選出了十大熱點項目,食品安全是其中之一。安全的食品,是民心安定之所在。在千家萬戶能安放一個安全的餐桌,就是安放民心最有效和最溫暖的節點。然而,今天,公眾這種最基本和最正常的要求,卻顯得有些奢侈,也因此反映出要保障食品安全,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田勘
    保障食品安全,也需要通過讓食品生産者和經營者從關心自己的利益中來獲得。而在這方面,我們的制度設計和實施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堅守“底線”才能打贏保“胃”戰
無視商業倫理讓企業家缺少道德血液
    食品類企業,最應成為道德良心的企業。中國企業目前大多只重視快速擴張、規模、利潤,但卻忽略了法律與道德約束,更不用説履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社區、消費者等的社會責任。目前僅靠事後法律救濟和監管,顯然不能根治這一問題。有一個被歐美常用的治本工具被我們忽視了,那就是商業倫理教育與培訓。

食品安全中的“四兩撥千斤”

    在媒體監督與行政部門的配合中,新聞媒體被稱為時代的眼睛,而行政機構則被稱為社會行進的雙腿。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傳媒出現過“紙餡包子”這樣的假新聞,行政部門也出過“記者黑名單”這樣的病態舉動。但捂住眼睛的社會軀體早晚要付出跌傷雙腿的代價,因此讓媒體加強自律的同時加強監督,透視大眾餐桌,審視生産環節,行政部門的科學管理才更緊迫更有責任和動力。“四兩撥千斤”就是從實踐中走出的社會管理“協同配合”的和諧大道。

食品安全

    民生保“胃”戰,應該多一些“底線”堅守。要從根本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上,就必須正視我國商業倫理已經出現的嚴重問題,切實加強商業倫理道德建設。這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應有之義。

監管食品安全須打好制度補丁

    單靠食品藥品監督局一個部門,不可能建立起對食品安全的嚴查體系,公安部門也應該配合食品監督積極作為,提高法律的威懾力。顯然,設立“食品警察”是一種可以期待的嘗試。

監管別再犯“軟骨症”
    價值重塑、道德再建,從來都無法速成,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是日拱一卒的漸進式推衍。食品安全的構築,卻刻不容緩。營造安全環境的緊迫性,與道德全面修復的持久性相牴牾。從制度求解,著眼于縝密監管、從嚴問責,就成了最實用的解頤之方。若道德堤壩失守,監管又患“軟骨症”,那食品安全上的惡性迴圈和認同困境,又何從避免?
用究責之拳砸碎黑心食品利益鏈
    監管工作始終是貫穿食品安全管理的一根主線。若這一領域存在“貓鼠同眠”的現象,若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形成“灰色默契”,那將對食品安全造成致命打擊。實際上,一起接一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可以從“養魚執法”中找到違法之影。這顯然是一種公開瀆職行為。我們亟待公開清剿並喝止這一“罰款創收”行為,強力堵塞各類監管缺漏。這樣才能徹底砸碎地溝油的利益鏈。

被綁架的安全標準應該“就高不就低”

標準不該被部門和行業利益綁架
    任何標準不能以犧牲消費者利益為代價,而且越低的標準越不利於中國養殖業、乳業的發展升級。最終,國際競爭者可能因此獲得市場優勢,無論中國散戶奶農,還是乳製品企業都得不償失。乳品標準只應對公眾的營養和健康安全負責,至於産業利益,那是別的部門、其他規劃的事情。

“無法檢測”讓食品安全問題更難纏

    不知從何時起,食品安全領域的食品安全事故、添加劑疑雲等,風波疊起,各種作假技術手段,升級換代推陳出新,各領風騷沒幾年。從蘇丹紅到瘦肉精,從三聚氰胺到地溝油再到激素門……質監部門“無法檢測”的回應,才是對民眾的食品安全訴求最恐怖最致命的打擊。這表明監管鏈條完全處於潰敗邊緣,不指望他們主動檢測監管,防患未然,現在已經出現問題,指望他們能做出權威檢測鑒定,定紛止爭,查漏補缺,結果還換回一句“無法檢測,不知從何下手”,這不是開玩笑嗎?

見微者,知天下微 評

往期回顧

    誠然,由於食品生産經營鏈條長、涉及面廣,影響和制約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治理起來確實並非易事。此外,建立食品安全長效機制並非短期內能完成的任務,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及消費者等的合力協作,形成行政監管、司法保護、社會監督的綜合機制。希望在代表委員的關注下,“食品安全”這個痼疾能早日徹底治愈。畢竟,人們不想整天生活在不安中,質疑身邊的每一份包裝食品,每一份青菜,每一塊豬肉,每一家餐廳和超市。

中國網觀點中國  |  編輯:張林
中國網專家部落格  |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