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觀看效果更佳】
2017年3月2日,北京稻香村生産加工車間,工人正在手工製作糕點。中國網記者 高南 攝 【點擊觀看組圖】
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如約而至,曝光的內容依然讓人觸目驚心。今年晚會曝光了一些飼料企業在飼料中非法添加包括“人用西藥”等違禁藥品,能在短時間裏提升動物的生長速度,但是抗生素在肉裏邊會有殘留,使得病菌、病毒産生耐藥性,從而導致人的抵抗力大幅度下降。
“現在生活中有很多的速生肉、速生魚、速生水果、速生蔬菜。一隻小雛雞,用40多天就成為一隻大肥雞,一隻小豬養到一百天就可以出圈,這其中不否認有科學因素,但都離不了複合飼料的功勞。這樣的食品給孩子吃,他們怎麼能不肥胖?”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倣對中國網記者説。
作為人大代表,履職9年來宋心倣提出了建議、議案465份,其中關於食品安全的近40份。今年兩會,宋心倣帶來了治理過度使用農藥、激素和食品添加劑兩個建議。
宋心倣建議從源頭上治理,對化肥、農藥、激素製品應適量限制,強化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嚴防食品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2017年3月2日,北京稻香村生産加工車間,工人正在進行機械化作業,不僅保證産品品質,更提高了生産效率。中國網記者 高南 攝
田間地頭的食品安全
“化肥、飼料添加劑等農用品的無序濫用,經常出現食品的重金屬、農藥殘留以及病原性微生物超標等現象,造成食品源頭污染。” 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聯合律師事務所主任秦希燕對中國網記者説。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紀念中學原校長賀優琳對中國網記者説:“源頭出了問題,吃到嘴的東西是不安全的,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危險才是最可怕的。”
今年兩會,秦希燕帶來了一份關於“修改《農産品品質安全法》,強化食用農産品安全”的議案,“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確保食品源頭安全,尤其是食用農産品的安全,應當進一步加強。”他説。
“田間地頭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關,如果土壤污染了,水污染了,就不要指望有很安全的食品,每個人都承擔著污染食品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對中國網記者説。
2016年09月22日,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在寶豐人民會堂廣場前舉行集中銷毀不合格食品藥品行動。(視覺中國)
監管仍需加強
“我們現在重點強調的是安全標準,但是對食品的品質安全強調不夠。我建議要建立兩套標準,一個衛生安全標準,一個品質安全標準,這兩項結合起來去抓。”宋心倣説。
賀優琳認為監管層面的關鍵是要落實責任,“我一直建議要把食品安全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重要標準,一旦産生食品安全問題,就應該實行一票否決。”
2017年1月19日,甘肅張掖,相關部門聯合行動收繳未經檢疫的白條肉500斤進行集中銷毀。(視覺中國)
“目前,我國食品監管的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與實際需要存在巨大差距,基本處於‘救火隊’狀態。“賀優琳建議按地區人口比例,依照標準配備食品安全監管人員,並針對食品企業較多、監管任務較重的部分地區,適度提高監管人員配備比例。
“應提高監管隊伍中食品專業和法學專業人員的比例,確保監管人員的專業知識背景。” 賀優琳説。
2017年3月2日,北京稻香村食品安全檢測室,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相關食品安全檢測。中國網記者 高南 攝
食品安全教育仍待普及
“要防範于未然,加強對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范志紅説,”在食品流通的源頭把關,辨別優劣食品,還是要靠消費者自己的‘火眼金睛’。”
“建議學校每學期開一門關於食品安全的課程,讓孩子從小學就學習,將食品安全教育和生活有機結合,多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這是一輩子都受用的。”范志紅説。
“當消費者掌握了這些知識後,拒絕購買不安全的食品,那些生産廠家便失去了市場,自然也就不會生産,”范志紅説,“食品安全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食品安全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字/黃富友 郭澤涵 策劃/金慧慧 陳思揚 黃富友 攝像/王夢澤 陳思揚 攝影/高南 剪輯/陳思揚)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