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是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

發佈時間: 2017-11-06 10:41:10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殷曉霞 | 責任編輯: 劉夢雅

關鍵詞: 遲福林,中等收入群體,一帶一路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殷曉霞)黨的十九大擘畫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其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的目標如何實現?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從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就這些問題,中國網記者專訪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圖為中改院院長遲福林。中國網 王東海攝 

中國網: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您怎麼理解這一主要矛盾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遲福林:十九大報告提出主要矛盾的變化,這是歷史性的標誌、歷史性的趨勢、歷史性的要求和歷史性的目標。

第一,這是改革開放近40年進程中一個標誌性的變化。老百姓從解決溫飽到解決生存,再從生存階段向發展階段轉型,這是改革開放歷史變化的集中體現。

第二,經過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水準、生活水準有所提高。老百姓對教育、醫療、健康、旅遊、資訊等發展性需求日益突出。比如,改革開放最初賺90元、100元就可以解決吃飯問題,現在100元中有40元、50元是用於與自身發展相關聯的一些服務性消費。所以,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反映了我們整個發展進程的歷史趨勢。

第三,更重要的是,這個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一個歷史性任務。服務性消費需求提升後,老百姓對社會保障、養老、醫療、民主法制、社會公平正義、環境保護等公共産品的需求明顯加大,這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確實日益提升。

第四,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給黨和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歷史性目標。如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就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公共産品供給不足、環境保護不充分等矛盾。

中國網: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是黨的十九大為我國未來發展提出的新目標,您認為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

遲福林:這是我們多年來跟蹤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建立橄欖型社會。進入新時代,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是我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重要體現。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重點要放在如何儘快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我估計隨著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收入分配製度、創新創業、教育結構改革、教育水準提高,未來五到十年有可能中等收入群體能達到一半或者更多一點。

首先,要在改革中找出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需要加大力度,無論是初次分配,還是再分配,需要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其次,要深化改革,就要在産權、制度等相關方面下功夫。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當中,要切實推進“三權”分置的改革,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獲得比較可觀的財産性收入,我相信加上勞動收入,一部分農民就有可能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第三,要採取多種措施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的增加。比如,通過稅收結構調整,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使他們儘快達到或者超過50%,這是未來五到十年社會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我們進入新時代,面臨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中國網: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您認為需要從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呢?

遲福林:從經濟層面來説,“一帶一路”是我們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重大選擇。

首先,“一帶一路”的重要內涵是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匯集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廣闊的市場。以産能合作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推進經濟合作,加快貿易便利化,提高貿易規模可以帶來巨大推動力。

其次,“一帶一路”要以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自由貿易網路為重點。比如説雙邊、多邊自由貿易政策就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區域經濟合作,提高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從而帶動人類發展。我認為,一定要從沿線國家的實際需求和條件出發,靈活推動各種形式的自由貿易網路,這對提高沿線國家發展水準極為重要。

第三,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要融入人文交流。只有通過更廣泛、更直接、多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才有利於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這一點來説,“一帶一路”是當前或者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推動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倡議。

(策劃:王東海 殷曉霞 陳所華 陳薇;主持人/編輯:殷曉霞;攝像:李阿彬;攝影:王東海;後期:楊若曦 劉夢雅;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聯合出品)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