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國青年眼中的“一帶一路”

發佈時間: 2017-10-23 09:21:27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白羽 謝智穎 | 責任編輯: 殷曉霞

關鍵詞: 青年,一帶一路,友誼

10月1日,許久未彈出資訊的微信聯絡群裏突然蹦出了巴基斯坦小夥兒阿裏的祝福——“Happy Chinese national day and mid-autumn festival!”1個多月前,他和群裏的近200名青年代表在中國相識。他們都是第二屆上海合作組織青年交流營(以下簡稱“上合青年交流營”)的營員,來自印度、哈薩克、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羅斯等12個國家。8月底,他們在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開啟了文化交流之旅。

筆者作為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選拔的校媒記者,有幸參與全程,見證並記錄這些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青年人之間的故事。

上合組織青年交流營裏結下友誼

營員們的首站是中國上海。

來中國留學已經兩年的阿裏不僅能用中文和中國夥伴輕鬆對話,在上合青年交流營中,他經常熱情地給中國朋友展示他用手機軟體自帶的貼紙拍的賣萌自拍。來上海參加活動前,他正迷上一部中國電視劇,“沉迷”追劇的他表示:“這部電視劇就是在上海拍的,我一定要去第一集裏出現的外灘看看。”

參加上合青年交流營之前,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研究生李泱泱從未接觸過俄語,她在素質拓展活動中被分到了俄語國家組。但龍舟競賽後,李泱泱在朋友圈裏寫道:“聽不懂俄語的我也學會了‘左邊、右邊、謝謝’”。在晴朗開闊的東方綠舟,説著不同語言的年輕人之間原本因陌生、羞澀、文化差異而産生的“冰”,正在悄悄融化。

“破冰活動”營造的輕鬆氛圍,使各國青年代表們在參加接下來的論壇交流和觀光遊覽時,更主動地打開了“話匣子”。

在青年交流論壇中,來自阿富汗的青年代表馬弟全神貫注地聽著來自各個國家代表關於文明對話和人文外交的分享演講,並掏出手機拍下照片留作紀念。談到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時,他認為破冰活動的“水到渠成”遊戲更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縮影。

“水到渠成”遊戲中,不同國家的青年代表被隨機分配、組合成一支支隊伍,每個人都需要將自己手中的管子和他人的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條完整的長通道,才能讓唯一的小球順利滾落進桶裏。“我和同隊的成員雖然語言不通,但卻在遊戲的配合中逐漸熟悉起來。我覺得‘一帶一路’也是這樣,不同國家的官員、商人、民眾被這條‘路’串聯起來,通過彼此的合作與交流,逐漸形成一條友誼的紐帶。”馬弟説。

除了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代表,在上合青年交流營裏,還隨處可見一群帶著紅色證件、和外國代表熱情交流的年輕面孔——志願者。他們來自中國不同的高校,負責上合青年交流營全程翻譯、協調和陪同等重要工作。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志願者成章在交流營裏迎來了自己的20歲生日。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樣帶領伊朗代表團。集合完畢後,同隊的志願者提議,“今天是成章的生日,我們一起唱首生日歌給他吧!”一首英文版的《生日快樂》結束後,熱情的伊朗朋友們又為成章唱了一首波斯語的祝福歌曲。

“雖然聽不懂歌詞,但和他們一起跟著節奏拍手,我的情緒很快被感染了。”成章説,“他們還幫我起了一個波斯語的名字,叫Koorosh,是‘太陽’的意思。”

送各國青年代表團返程前,他收到了一張用巴基斯坦語、蒙古語、阿拉伯語等12國語言寫著“我愛你”的心形卡片,他在朋友圈裏寫道:“這是一份來自上合青年們的特別禮物,送給自己,也送給今天所有的朋友。”

街頭巷尾感受文化交融

走在極具老上海風情的城隍廟、豫園,站在現代化地標性建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下,外國友人們人手一把倣古折扇的情景吸引了筆者的注意。這些扇子是俄羅斯和哈薩克代表團在分組參觀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時的“驚喜收穫”——在參觀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的最後一站,代表們體驗了一把中國畫學習和再創作的樂趣。

朱紅、赭石、墨綠……青年代表們攤開折扇、手持毛筆,有模有樣地照著國畫老師的示範,認真描摹著展板上的蘭花圖案。第一次與中國水墨畫“親密接觸”的新奇體驗,激發了俄羅斯姑娘瑪莎的創作靈感。她先用細頭毛筆勾勒出山巒、海鷗,再將靛藍色在折扇空白處暈染開來,意境美和濃烈美的結合頗顯大膽,卻又有種別樣的和諧。

哈薩克的在華留學生達尼科夫·艾扎特,拿著自己剛完成的“藝術創作”興奮地展示給坐在一旁的中國朋友,上面分別用“中國紅”和哈薩克國旗的淺藍色工整地寫著:中國和哈薩克友誼長存。

北京的交流參觀之旅雖碰上了雨天,但青年代表們的熱情卻未有絲毫減退。冒雨登上居庸關長城的俄羅斯代表羅孚德,在休息間隙打開手機進行直播。他找到一個視野開闊的平臺後,一邊將手機高高舉起試圖拍到從高處向下眺望的風景,一邊用英語興奮地解説道:“雖然現在霧氣很大,拍攝不夠清晰。但我發誓這絕對是我在中國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景色!”羅孚德喜歡用照片和視頻記錄他在中國遇到的有趣瞬間。他給筆者展示傳在社交軟體的照片,那是他在中國收穫的珍貴記憶。其中一張照片上,他興奮地咧嘴笑著,背後是雨霧中依然遊客集聚的太和殿。

在筆者看來,音樂是上合青年營裏能夠跨越語言溝通障礙的事物。在臨行前的歡送會上,中方代表作為東道主,率先演唱了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經典曲目《我心永恒》。接著,在蒙古代表熱情奔放的馬頭琴演奏中,各國青年代表們紛紛起身,脫掉西裝外套、換下高跟鞋,一起在舞臺旁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圈,跟著節奏跳起了舞。兩個帶著吉爾吉斯斯坦民族特色帽子的小夥兒,更是不停地鼓勵在一旁圍觀的朋友們:“不要害羞,快來加入我們一起跳舞!”

青年故事會中講述有關“一帶一路”的故事

“雪豹是國家的象徵,是友誼的象徵。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友誼,將會像雪豹一樣強而有力!”在200余名青年代表的注視下,一名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年輕人走上講臺。他手中捧著一個神態逼真、呈奔跑姿態的雪豹雕像,講述著雪豹與“一帶一路”的故事。

8月28日,作為上合組織青年交流營的最後一項議程,“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在北京舉辦。來自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國的青年代錶帶著精心挑選的物件走上臺,分享自己身邊的“一帶一路”上的故事。

伊朗姑娘阿波爾法茲·馬拉耶日是應用科技大學講師,她帶來的是一件無形的禮物——一段古樸而優美的民族音樂。她認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應增進文化交流、相互幫助。“各個國家需要共同合作,奏響交響曲,而不是獨奏曲,這也正是絲綢之路的意義所在。”阿波爾法茲·馬拉耶日説。

“為了將來的區域間合作,我們從蒙古帶來了一些禮物,這些珍貴禮物的其中之一就是‘馬頭琴’”,蒙古國的青年代表解釋,對蒙古人民而言,馬頭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樂器,並且被當做是蒙古民族的象徵。“我也想強調,‘一帶一路’倡議應成為促進不同國家與不同文明間相互理解的重要推力。”

來自俄羅斯的青年代錶帶來一套火車上使用的茶杯,他們解釋,這套茶杯象徵著絲綢之路框架內連通中俄的跨西伯利亞鐵路線,而在不久的將來,北京到莫斯科的鐵路也將開通;阿富汗代表則帶來了藍色的阿富汗玉,“這是絲綢之路上最早的交易商品,藍色象徵著和平與繁榮。”

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青年教師宋澤章分享了他和“俄語”“石油”的故事。作為國家留學基金委派出的留學生,他在2011年赴俄羅斯國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氣大學碩博連讀。他提到,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兩國合作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中俄學生互訪交流。“作為國家在‘一帶一路’上培養起來的教師,我希望未來能投身到‘一帶一路’能源領域的科研工作中。”宋澤章説,“我也希望能夠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出更多貢獻。”

來自巴基斯坦的青年代表則帶來了本國的茶葉和點心,她們認為在當下,文化、夢想、機會與想法必須進行分享。“我們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就是因為我們都希望上合組織的發展能走上新的臺階,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與中巴經濟走廊的發展。”

故事會上,來自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國的青年代表都提到了絲綢之路的悠長歷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文化交流,互通互融的重要性。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