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際背景剖析
從各國貿易政策主張來看,根據歐洲中央銀行官方報告的數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世界貿易平均增長速度大致是全球GDP增速的兩倍,從1990年到2007年,全球國際貿易增長年均速度高達6.9%。但是,危機之後,全球貿易增長乏力,速度開始回落。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後的2008年至2015年,全球貿易平均增速只有3.1%,2015年全球貿易總量增長緩慢至2.7%,與全球GDP增速(2.4%)基本持平,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與2015年持平,也是全球貿易增速連續第五年低於3%,全球貨物貿易金額(以美元計)猛烈收縮了13%。在這一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然而,中國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逐漸對開放和全球化問題形成了共識,按照龍永圖先生的説法,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科學技術發展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動力;全球化的目的在於全球配置資源;開展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是實現全球化的手段;實現全球化的載體就是跨國公司。在這些理念和政策主張之下,中國不僅承擔著推動我國經濟全面開放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推動國際經濟進一步全球化的重任。“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是在國際經濟全球化處於艱難時期中國對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積極舉措。
從全球經濟結構轉型來看,國際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9.11事件爆發後,美國沒有及時調整其戰略,而是繼續佈局長期掌控世界能源及大宗商品市場。然而,美國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金融業的泡沫越吹越大。到了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終於爆發。特朗普上臺之後,推行“美國優先”戰略,在經濟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對於實體經濟的重視引人注目。中國長期以來採取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戰略,並借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會,實現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一帶一路”的實施,實際上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抓手。
“一帶一路”建設的初步成果
“一帶一路”有著全新而成熟的理念,有著國際國內的迫切需要,所以,從“一帶一路”提出到現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已經收到了出乎人們預期的效果。
1、政策溝通不斷深化。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援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我國同俄羅斯、哈薩克、蒙古、越南、巴基斯坦、波蘭、英國等有關國家協調了相關規劃及政策,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産能合作。同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發出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
2、基礎設施聯通建設率先發力。4年來,我國和相關國家一道共同加速推進鐵路、港口等項目,規劃實施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一個複合型的基礎設施網路正在形成。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的是大量投資。2016年全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6%;完成營業額759.7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47.7%。截至2016年底,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總産值506.9億美元,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3、貿易和資金融通便利化有所改觀。4年來,中國同“一帶一路”參與國大力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不斷改善營商環境。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4年來,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為主力,形成了多層次的融資網路。亞投行已經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9個項目提供17億美元貸款,“絲路基金”投資達40億美元,中國同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初具規模的“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網路已經形成。我國的資本市場也加快了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資金融通。我國的交易所競購了巴基斯坦交易所部分股權,中國三家交易所與德交所集團在法蘭克福合資成立了中歐國際交易所。4年來,中國有2家證券公司在沿線國家設立了子公司,沿線國家有32家機構在中國取得了QFII資格,有32家機構取得了RQFII資格。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最新資料,滬深兩市迄今已有963家上市公司參與“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建設。此外,在人文、社會等領域,我國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
更為重要的是,從動態上看,“一帶一路”已經取得的成績,為以後更大規模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