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的法治建設:為"五通"助力護航

發佈時間: 2017-04-28 13:31:36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一帶一路,法制建設,護航

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需要多方合力

主持人:在每個領域,人都是最核心的力量,法律領域也不例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我曾經看到這樣一組數據:我國目前超過30萬名律師中能夠熟練辦理涉外法律業務的不到3000名。與“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相比,我國法律人才現狀如何,應該通過哪種方式去培養,是否需要在一些重點領域重點培養?

王麗:這個數據很尖銳,實際人數應該不止3000,但我們的涉外法律人才確實比較匱乏。要解決這一問題,我覺得有幾個途徑。

一是在法學教育中,把涉外能力作為基礎教育重點培養,根據社會需求來培養相關人才。二是要“引進”,引進我們出國學習工作了多年的專家,他們熟知國際的或者某一國的法律,在涉外的法律服務當中能夠起到很大作用,但要注意精細化操作。三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如律師事務所在國外開分支機構、合作機構,可以獲得很多國外的專業人才,德恒律師事務所在國外有150個合作機構,這些機構的人才可以為 “一帶一路”建設做出貢獻。要支援民間組織、機構做大、做強、做好,要支援他們“走出去”,也希望有關部門在這方面給予政策支援。

主持人:這是基於實務角度的需求和保障。車教授一直從事法律人才的培養,非常想聽聽您的看法。

車丕照:涉外法律人才培養一直是政府各個相關部門所關注的問題,比如教育部前些年開始啟動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其中很重要一塊是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問題。司法部前不久頒布《關於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意見》,也重點關注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高校也都意識到涉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好多學校辦了國際班。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於外國法律的了解總不會比當地人了解的多,期待培養出一批萬能的既懂中國法又懂外國法的律師,不太可能。但我們中國律師可以做牽頭律師,或者牽頭律師行,在處理外國相關法律事務時雇當地的律師,因此不必對我國律師的涉外能力過於焦慮,我覺得大體上還是跟我國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

推進“一帶一路”的法治建設

主持人:問題雖然存在,但要抱有樂觀的信心。最後,對於“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的法治建設,二位還有哪些建議、願景和期待?

王麗:“一帶一路”的法治建設是要以滿足實踐要求為第一要務,特別是要建立跨境法律糾紛解決機制。要讓“一帶一路”國家了解我們已有的調解機制,讓問題在早期得到解決。還要思考如何發展司法協助和法律合作。此外,建議我國政府和立法部門頒布 “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法,把我們的願景與規劃通過法律固定下來,進一步明確有哪些政策,怎樣進行投資、貿易、合作,以及能獲得哪些支援、幫助。有關國家可能會制定類似的促進法,這樣更有利於實現“共商、共建、共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少走彎路,減少損失,形成人類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同時也是法治建設發展的一個增長點。

車丕照:“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是一個經貿問題,它會為沿線國家的發展帶來新機遇,從法律的角度看,也會為國際法治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空間。雖然我國政府在提出這個倡議時候並沒有一套體系化的規則,但是可以預見,隨著探索與發展,必然會産生新的制度或規則,中國會在這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中國政府未來在法治建設方面會提供一些新的經驗,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價值目標的多元性。以往的區域性安排基本上是以經濟為主要目標和價值導向,而“一帶一路”除了經濟目標之外還有其他的社會目標,比如民心相通等非經濟性目標。第二個是政府和市場的領域,“一帶一路”將會提供新的模式。因為好多項目是在相關國家政府主導下實施的,我們可能會在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方面提供新的經驗。第三個領域是軟法和硬法的結合問題。比如剛才王主任談的促進法也是這個性質,約束性不是很強,同時有一定的彈性和空間。期待我們在未來建設“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為國際法治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主持人:謝謝二位專業的解析和建議。化解衝突、提供保障,法治能夠引領和推動“一帶一路”向更高水準、更廣空間邁進。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相信通過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有效加強法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更為順利,取得更為輝煌的成果。

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兩位嘉賓的到來,感謝大家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王麗:再見。

車丕照:再見。

(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推出;統籌:王斯敏、蔣正翔;主持:曲一琳;整理:曲一琳、張鑫;攝像:王恩慧;導播、剪輯:劉希堯)

     1   2   3   4   5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