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使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不斷發展?

積極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積極鼓勵和發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大陸改革開放之初,正是台灣産業轉型之時。由於台灣市場狹小和賴以發展的電子、化工和食品加工等産業急需轉型,大陸沿海地區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成為台灣産業轉型的重要地區。中國政府對於台灣來大陸投資採取積極的優惠政策,促進了台灣的産業轉型。

從1978年開始,先後有50萬台灣企業家在大陸投資,目前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已達15萬多家,臺商投資總額已達1500億美元,分別佔中國外資企業和投資總額的1/6和1/5。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總額超過了台灣在大陸以外全球投資的總和,也産生了在大陸家喻戶曉的一大批像康師傅、旺旺、統一、永和豆漿、宏基、英業達、錢櫃等等企業或産品。台灣著名電子企業臺達電子中國區副總裁的曾紀堅談到大陸説:“蝸居島內,看不到什麼希望;不到大陸,就難以生存發展;16年前,台灣産業升級,勞動力和土地變得很金貴,企業生産難以為繼。當我在東莞看到這麼豐富的勞動力和土地後,高興得跳起來,迫不及待地租廠招工。可以説,沒有大陸的改革開放,沒有大陸的生産要素,臺達電子不可能自1971年創立以來,實現年均38%的高速增長。”2008年臺達電子在全球58億美元的全球銷售中,七成産品在大陸生産。1993年12月,全國人大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草案》,通過立法形式保護台灣投資者在大陸的合法利益。

與此同時,大陸方面積極創造條件讓台灣居民來大陸觀光、旅遊或者探親。2001年4月3日,錢其琛副總理在北京會見台灣親民黨“三通”參訪團時提出了實現兩岸“三通”的主張。提出按照“一個中國、直接雙向、互惠互利”的原則實現兩岸“三通”。可以參照港臺通航的辦法,不經由談判,實現直接通航。把“三通”看作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可以由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進行協商,儘快通起來。

通過觀光、旅遊,逐漸讓台灣居民了解大陸的發展和對於台灣的誠意。2006年2月,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的台灣世新大學許瑞琪,在與大陸同學十天的朝夕相處後回到台灣接受採訪時説:“帶著不安的心情來到了彼岸的大陸,心裏出現了很多聲音:聽説大陸人為了賺黑心錢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不然哪來那麼多黑心貨?他們的衛生條件應該很差吧?我會不會拉肚子?自己要帶水嗎?諸如此類的不安跟著我出發了。忐忑不安的我,到了北京機場還不敢鬆懈,看到一群熱情迎接的大陸同學,心裏還在想這會不會是陰謀啊?但是,10天相處下來,我發現這些都是多餘的。我不僅玩兒得很開心,還交了很多對岸的好朋友,現在的我愛上大陸了,我想回歸了,我要做大陸人!”

2000-2009年,來大陸探親、旅遊、就學和從事商務、交流活動的台灣居民共計800萬多人,此外直接從海上來大陸的台灣漁民等還有130萬人次。自1987年以來,台灣居民來大陸已達1860多萬人次,大陸方面先後為700萬來大陸台灣居民發放臺胞證。

2000年以來,台灣島內政治派別林立、台獨勢力抬頭,使得台灣經濟持續下滑,在亞洲四小龍中地位嚴重下降,島內企業發展空間受限制,老百姓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大陸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發展成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為了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在打擊台獨勢力的同時,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積極調整政策,努力發展兩岸的經濟交往。

為了幫助台灣走出經濟低谷,2005年大陸放開台灣水果和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並且採取零關稅政策;開放大陸的執業醫師、律師,允許台灣居民在大陸從事這兩個職業;同時開放大陸的教育,以國民待遇身份允許台灣居民在大陸高校就學。2002、2004、2007年台灣發生特大型地震和泥石流自然災害時,大陸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捐款、捐物,幫助台灣渡過難關。

200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16字方針”,即“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2008年8月8日,台灣發生特大水災,大陸各界積極捐款捐物,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成為兩岸交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2008年11月3日至7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團首次訪問台灣,並與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會面。11月4日,第二次“陳江會談”在台北舉行,雙方簽署四項協議,內容涉及兩岸空運、海運、郵政與兩岸食品安全,這意味著兩岸“通郵、通商、通航”的“三通”將正式實現。隨著兩岸空運、海運直航和直接通航的同步實施,兩岸同胞渴望了30年之久的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終於變成現實。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期。截止2009年8月31日,兩岸航空運輸步入定期化階段,兩岸客運航空運輸每週往返班次數由常態包機階段的108班增至270班,兩岸開通定期航線共計32條,開通包機航線共計14條。大陸開放68個城市和46個港口直航台灣,極大地促進了兩岸交流。

在大陸方面的努力和協調下,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期間,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邀請下觀摩了奧運會開幕式,中華台北代表隊組織了四十多人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台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率領的台灣原住民歌舞團體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前的文藝表演時段演出三分鐘,兩岸人民共同分享這一中華民族的盛事。高金素梅對於有機會讓台灣少數民族文化展現在全球面前頗為高興,表演前她就曾表示,“這一切,都讓我們非常感動,也讓我們更加珍惜此次意義非凡的演出機會”。

2008年12月23日,大熊貓“團團”、“圓圓”安抵台灣,給台灣同胞帶去了歡樂祥和。台灣島掀起了一陣“熊貓熱”。2009年4月26日,第三次“陳江會談”在南京舉行,雙方簽署金融合作、定期航班、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三項協議,以及陸資赴臺投資一項共識。這就給兩岸深化經貿合作勾勒了清晰的路線圖。這次會談被稱為“合作雙贏之旅”。

為了發展兩岸關係,大陸和台灣開展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農漁水利論壇、海峽論壇、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等各種形式的交流。2009年,為幫助台灣對國際金融危機,大陸組織各种經貿文化交流團密集赴臺。據台灣方面統計,大陸在臺採購已達150億美元,赴臺觀光客突破60萬人次,為台灣經濟貢獻超過新台幣200億元。“莫拉克”颱風,大陸各界積極捐款近10億人民幣。

在台灣家喻戶曉的著名學者李敖在談及兩岸關係時説,台灣只有融入到中國大家庭中才有真正的尊嚴和發展,否則死路一條。他指出在過去五十年中,台灣花錢買了29個小的國家承認它的國際地位,29個小的國家全部加在一起,人口不到世界的1%,生産總值不到世界1.5%,其中諾魯只有7600人,靠著1%的人口和1.5%生産總值維繫台灣的國家稱號是可悲的;同時抱美國人的大腿活到現在活了五十年,最終只是美國的一個工具而已。他指出兩岸是同根、同血緣、同文化,只有融入到大陸才是真正的發展。

為了促進台灣更好地融入東亞經濟圈和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兩岸建立了促進經濟合作的CECA機制(即“全面經濟合作協定”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為了支援台灣參與某些國際事務合作,中國政府同意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和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六點意見”,這被稱為“胡六點” 。胡錦濤指出:“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他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2009年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海南省博鰲會見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的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一行,就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出五項舉措:一是推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二是擴大對臺産品採購;三是鼓勵台資企業到大陸開拓市場;四是增加大陸游客赴臺旅遊;五是協商建立符合兩岸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同時鼓勵大陸居民赴臺觀光、旅遊,2009年共有70萬大陸游客赴台灣觀光旅遊,帶動1000億台幣的消費,促進了台灣的經濟復蘇。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009年6月,台灣《遠見》雜誌公佈“兩岸民眾互看價值觀關鍵調查”等三份民調結果,顯示兩岸民眾一致看好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台灣、大陸的受訪者分別有67%、84%認為兩岸關係會趨於緩和。另外,78%民眾認為大陸對於台灣的政策是穩定的和善意的。

紐約大學教授、台灣問題專家熊玠認為,如果兩岸統一,台灣可能在政治上變成老二,但是經濟上立刻變為第一;大陸有了台灣,還要養台灣、護台灣、愛台灣,説實在除了政治利益,沒有甚麼經濟效益。無論大陸得了面子、或是台灣得了裏子,中國人都會熱切期待。

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在談到中共台灣政策時指出:中國共産黨在處理國家主權問題上不應該受到任何指責,因為中共的做法經得起任何歷史檢驗。在台灣問題上,澳大利亞應尊重中國;因為國際法早已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中美因為台灣問題發生爭端,澳大利亞應該尊重這一現實。他認為,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和中共政策的靈活性,台灣問題一定比港澳問題更加成功的解決。

可以樂觀地預見,在中國共産黨的努力下,伴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和經濟實力增強,大陸對於台灣政策更加積極、主動和靈活,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會理解中國共産黨在促進祖國統一問題上的決心和誠意。

 來源:《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 穆峰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