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使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不斷發展?

1949年國民黨退居台灣以後,海峽兩岸關係曾長期對立。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張。近年來,這些努力已取得很大成效,兩岸關係得到極大改善。政治上,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已多次會面,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已建立定期商談機制。經濟上,經貿往來非常密切,大量臺胞在大陸開辦企業,大陸企業也獲准赴臺投資。文化上和民間交往上,交流日益頻繁深入,空運和海運的直航已經開通,兩岸居民來往旅遊的規模已經很大。是什麼使得敵對了近半個世紀的兩岸走得越來越近?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用什麼政策和辦法逐步贏得廣大台灣同胞的理解和認同?

台灣歷史和台灣問題的由來

台灣古稱夷洲、流求,中國古代就在台灣設置行政機構管轄。12世紀中期,南宋王朝派兵駐守澎湖,將澎湖地區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1335年,元朝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台灣)。

15世紀末16世紀初,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地理大發現,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奪殖民地。1624年,荷蘭侵佔台灣南部。1626年,西班牙入侵台灣北部。隨後,荷蘭又取代西班牙佔領台灣北部。1661年,鄭成功進軍台灣,並於次年2月驅逐了盤踞台灣達38年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設“承天府”。鄭成功祖孫三代在台灣發展農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1683年,清王朝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進軍台灣,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求撫”,清王朝和平統一台灣。1684年,清王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清王朝鋻於台灣在國防上的重要地位,正式在台灣建立行省,並任命劉銘傳為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灣鋪設鐵路、開礦山、架電線、造商輪,興辦企業,創設新學堂,大大促進了台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1895年,清王朝戰敗,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把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等地的主權割予日本。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包括台灣和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又發表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接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國民黨政府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並派當時的國防部長陳誠擔任首任台灣省主席。

1949年,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基本勝利,國民黨退居台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的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阻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造成了台灣與大陸長期隔離的局面。1954年12月,美國又與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將台灣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造成了海峽兩岸的緊張對峙局勢。

從1949年到1970年,台灣當局在美國等國的庇護下一直在聯合國佔據著“中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並立即把台灣當局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1993—2008年,台灣當局連續16年推動的“入聯”或“返聯”提案都遭到聯合國大會的否決。2009年8月17日,台灣《自由時報》報道,第64屆聯合國大會將於9月15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台灣當局將不在聯大提出“返聯”提案。

可以看出,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純屬中國的內政,只是由於美國等外部勢力的介入而複雜化、國際化。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其所著的《理解中國》一書中對於台灣問題有精闢的論述,他指出:“台灣問題的關鍵是美國人。”“中國人肯定願意同台灣達成一致,但美國反對。中國人甚至允許台灣人擁有他們自己指揮的軍隊。他們不會宣佈,但我想,他們會這麼做,如果這是作為一個條件的話。為了使台灣名義上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也會做出其他一切可能的讓步。他們會比在香港問題上走得更遠。北京的統治者要比在台北的統治者更靈活。”施羅德的話既是相當客觀的,又是一針見血的。

1   2   3   4   下一頁  


責任編輯: 穆峰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