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生存和發展

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執政62年,歷經風雨,黨員人數從50多人發展到近8000萬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全面推進,覆蓋面不斷擴大,呈現出生機與活力。90年來,中國共産黨人不畏犧牲,領導人民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克服重重困難,走強國富民之路;放開手腳,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在她的有力領導下,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現了巨大飛躍,已成為GDP總量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的經濟體;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更加和諧進步。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夠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不斷發展和壯大呢?

第一,準確把握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是中國共産黨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90年間,黨所取得的一切重大勝利,其前提都離不開對歷史方位的準確認識和把握。黨根據不同歷史條件下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産黨人科學地分析了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且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基本國情,以及黨作為無産階級先鋒隊這一歷史方位,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並將它運用到革命實踐中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做出了我國還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歷史方位判斷,認為要用50年到100年左右的時間,集中力量發展生産力,改變我國的落後面貌。遺憾的是,由於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黨對自身所處歷史方位的認識出現偏差,提出“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經濟“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失誤隨之發生。

失誤的教訓使全黨痛切地認識到科學地把握自身所處歷史方位的重要性。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人從廓清迷誤、認清歷史方位起步。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此後,改革開放全面啟動。這一時期,鄧小平同志多次向全黨提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由此産生了“三步走”、“兩個大局”、“小康社會”、“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經濟特區”、“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等重大新概念。黨逐步開闢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鄧小平同志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認清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新世紀伊始,江澤民從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基本問題,解決了新世紀我們黨自身發展的歷史方位問題。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僅是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同時也是事關改革開放的成敗、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胡錦濤同志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不斷探索和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明確提出了發展之本、發展方式、發展規律這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它不僅是我國當前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塔吉克伊斯蘭復興黨第一副主席穆·卡比羅夫曾説,中國共産黨採取了正確的政策和成功的措施,來改變中國的社會狀況。同時,中國共産黨能夠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形勢變化,這就是它能生存下去和發展壯大的原因。

1   2   3   下一頁  


責任編輯: 穆峰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