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導演許鞍華:我與香港七十年[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6-06 07:55:23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許鞍華接受專訪(2017年4月24日攝)。白襯衫,黑色馬甲背心裙,標誌性的短髮,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步履輕盈地出現在記者面前,很難相信她正迎來自己70歲的“古稀之年”。應記者之約,她以一位香港普通人的視角,在回首自幼在香港成長、發展經歷的同時,也以她作為電影人的敏銳、細緻的觀察,體悟到香港社會細微的變化和起承轉合的心理磨礪。新華社記者秦晴 攝

 

轉運源自“天水圍” 對香港電影有信心

2007年,許鞍華拍了一部投資120萬港元的小成本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為此她跑了50多趟天水圍,拍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長鏡頭,將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以紀實風格的文藝片形式呈現。許鞍華説,拍攝的時候周圍的人並不看好,可是剪出來以後,很多人看過之後給她打電話,有的人感動得都哭了。許鞍華非常高興,讓她覺得對香港電影的未來又有了信心。此後她這種冷靜、敏銳、細膩體察基層百姓人情冷暖的拍攝手法,在《桃姐》等電影中得以延續,她以深厚的人文關懷錶現基層百姓于無奈中顯出的韌性,又于悲苦中透出生活的希望。

令許鞍華感到意外的是,這部“講廣東話、很生活”的戲,也贏得了內地觀眾的喜愛,令她意識到感情的傳遞是不分地域的,“本地味道越濃厚,生活感就越突出,就更能感染人”。

2009年,她憑藉該片獲得了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在頒獎儀式上,許鞍華發表感言:“在香港電影一百週年的時候,希望男女老幼都一起為香港電影界接下來的一百年努力。”

曾給許鞍華當過副導演的關錦鵬説:“許鞍華拍戲給我最深的印像是她有某種執著。”他説,這可能源自她的身份認同,她“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自己電影中滲進很多歷史的關照,這份歷史關照就成為許鞍華電影很獨到的地方。”

對於香港電影的未來,許鞍華樂觀地表示“對香港電影輝煌再現很有期待”。正是這位始終保持初心的電影人,把每一次拍戲都當成“功課”,全力以赴地投入生活的懷抱,以感恩之心回報給觀眾一次又一次“驚喜”。

在即將於6月16日開幕的上海電影節上,由許鞍華導演的新片《明月幾時有》將作為開幕影片率先登場,該片講述上世紀40年代“東江縱隊生死大營救”、數百位文化名人及愛國人士成功被營救出戰火紛飛的香港的故事。該片已經入圍上海電影節“金爵獎”,並將於7月1日和6日在內地和香港先後公映,值得期待。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