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導演許鞍華:我與香港七十年[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6-06 07:55:23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許鞍華(右)在電梯遇到影迷探討作品(2017年4月24日攝)。白襯衫,黑色馬甲背心裙,標誌性的短髮,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步履輕盈地出現在記者面前,很難相信她正迎來自己70歲的“古稀之年”。應記者之約,她以一位香港普通人的視角,在回首自幼在香港成長、發展經歷的同時,也以她作為電影人的敏銳、細緻的觀察,體悟到香港社會細微的變化和起承轉合的心理磨礪。新華社記者秦晴 攝

 

“回歸”前後:從《女人四十》到《半生緣》

1994年,許鞍華執導《女人四十》,該片講述一位香港職業女性如何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爭取平衡的故事。許鞍華在這部電影中所展現出的對女性的關懷和女性視角,在香港電影圈中獨樹一幟。該片一舉奪得第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實現了她電影生涯中的第一個“大滿貫”。

1997年,許鞍華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説拍攝了電影《半生緣》,這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拍出了生活的質感——小巷舊樓、樹林拍照、小店吃飯、下班搭乘巴士等,香港影評人稱讚其“成功複製了張愛玲筆下哀婉憂傷的情調”。

這一年,許鞍華還拍了她的第一部紀錄片《去日苦多》。片中,她回到母校香港大學與老同學一起緬懷成長的足跡和香港過去的日子,反映出這些香港社會精英在回歸前後對身份認同問題的思考和徬徨。如今,20年過去了,許鞍華笑言,當年怎麼也想不到20年後自己還能坐在這裡接受採訪,對此,她非常感恩。

談及香港電影在回歸前後的變化,許鞍華説,其實對香港電影來説,1993年才是真正的分水嶺。1993年之前,香港市場一年可以拍到二、三百部電影,而且票房很高,在台灣地區、南韓乃至東南亞都很有市場。可是到了1993年,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等大片的上映,反響很好,給香港電影帶來衝擊;台灣片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買片花,很多電影拿不到定金,開不了機;加上香港電影品質也出現一些瑕疵等原因,這之後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

談到與內地的合拍片,她認為兩地電影人才的交流、合作會給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而兩地電影人“坦誠交流、充分了解對方的看法”,是最重要的。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