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張斌)隨著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不斷普及,智慧養老模式正成為未來養老建設和發展的重點方向。尤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覆蓋面大、服務人口多、服務對象差異明顯,養老産品和服務的智慧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養老服務的效率和品質。全國政協委員袁亞非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行業進入門檻低,市場參與者魚龍混雜,且各地政府購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要求不盡相同,導致服務成本偏高、平臺重復建設等情況較為普遍,養老行業專業化、精細化服務能力亟待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 袁亞非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推動智慧健康養老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對此,袁亞非建議在“十四五”期間重點加快推進居家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支援優質養老服務規模化、專業化發展。一是推進智慧養老大數據標準化建設。政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統一的養老大數據標準,在此基礎上搭建規範化的養老服務大數據平臺,同時考慮用戶資訊數據安全性、私密性等,對平臺數據的獲取和使用範圍進行嚴格的規範;統籌協調民政、公安、街道、社區、醫療機構、保險機構等各方跨部門資訊整合,加快養老大數據建設步伐。
二是推進智慧養老解決方案標準化建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養老解決方案應該是包括軟硬體産品和服務內容在內的完整方案。加強智慧養老特別是家庭智慧養老解決方案的標準化建設,對於居家智慧養老的設備配置標準和産品功能、參數、資質及硬體種類搭配等要求,根據老人健康狀況、居住條件、養老需求和購買標準等不同情況,分類精準制定規範、動態調整;逐步推行居家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標準目錄,針對不同情況的老人、家庭和社區的實際需要,分類制定不同的服務套餐標準,尤其要細化、強化核心養老服務項目,引導社會養老服務組織真正提升專業化養老服務能力。三是推進智慧養老服務監管標準化建設。推進智慧養老監管的標準化建設,對養老服務企業的服務實行全程錄音、GPS軌跡跟蹤、異常工單自動識別、電子工單、助老員人臉識別等,並通過不定期抽查平臺資訊、服務對象回訪等方式,實現政府動態監督職能,督促養老服務企業不斷提高服務水準,形成行業良性競爭和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