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專家學者解讀計劃報告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佈時間:2022-03-09 11:05:50 作者:顧 陽 熊 麗 責任編輯:李金秋

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改革委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關於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下稱“計劃報告”)。今年的計劃報告有什麼特點,如何理解和把握報告提出的任務要求?

多位專家學者表示,計劃報告目標導向清晰明確,政策把握協調有度,底線思維貫穿始終,既與政府工作報告緊密銜接、一脈相承,又突出了年度特點,體現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為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相關目標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去年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

“總的來看,2021年經濟增長、就業、居民消費價格、國際收支等預期目標較好完成,科技創新、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領域指標持續改善,糧食能源生産穩步增長,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良好。”對於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計劃報告作如此評價。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看來,過去一年,我國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經濟基本盤得到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下,我國實現了較高增長和較低通脹的優化組合,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

在肯定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的同時,計劃報告也客觀分析了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指出總需求收縮、結構性短缺、成本和價格上揚、經濟金融領域風險有所抬頭和市場預期不穩等困難,強調既要正視困難,也要堅定信心。

在今年兩會“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儘管我國經濟運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但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良好態勢沒有改變,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生産要素條件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要求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對此,計劃報告提出,今年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5%的增長目標,不僅符合技術上的連續銜接要求,更在於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合理的經濟增長水準是短期內實現新增就業、改善民生、國際收支平衡等發展目標的保障,也是中長期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前提,還是防範化解潛在風險的需要。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政策有空間有手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迴圈,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計劃報告對此作出了明確要求。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措施須更精準更有力。計劃報告提出,進一步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及時動用儲備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加強經濟監測預警和政策預研儲備,對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早發現早處置,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相機調控,增強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制定風險防範預案,提高政策執行效能,推出更多有利於提振有效需求、加強供給保障、穩定市場預期的實招硬招。

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

計劃報告提出,2022年,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突出重點、把握關鍵,著力做好十方面工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在找準穩增長政策著力點的同時,仍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擴大高水準開放和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溫彬認為,提振消費一是要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要從源頭上提振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二是培育消費增長點。支援新能源汽車、綠色智慧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重點領域消費。三是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消費升級。

對於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認為,今年能耗強度未提具體目標,但要求“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並強調“留有適當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留有適當彈性”是為了防止出現“運動式減碳”等不利於經濟穩定增長的行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則是支援發展新能源的考慮,兼顧了穩增長的要求與高品質發展的需要。

計劃報告提出,促進産業鏈供應鏈迴圈暢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劉向東表示,“既要把技術創新作為産業鏈現代化升級的主攻方向,解決産業鏈高級化、智慧化、完整性問題,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品質,還要加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經濟日報記者 顧 陽 熊 麗)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