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
一線履職,他們在基層發光出彩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賈月洋
3月8日8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如約開啟。從傳承工匠精神到致力鄉村振興,從守護生命安全到探討教育公平……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9位全國人大代表齊聚一堂,“隔屏”接受採訪,講述他們在基層一線的履職故事。
守護群眾利益
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社會生活基本單位的社區,常常是家長裏短的瑣事、小事聚集之處。擔任社區民警30年的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三橋派出所副所長楊蓉代表深有感觸。
楊蓉講述,社區裏的一位吳師傅,辦理退休手續時來所裏申請增加曾用名。她發現吳師傅填表很慢,就主動幫忙填好表格並辦結相應手續。沒想到這件小事,吳師傅一直記在心裏。“只要你心裏裝著群眾,群眾心裏也會裝著你。”楊蓉説。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新合鎮黨委副書記李洪亮代表講述了類似的故事。2012年大學畢業,他作為大學生村官來到新合鎮涌塘村,一開始,鄉親遇到事情還是找本地幹部,對他總是客客氣氣。為了尋求突破,他從整治環境著手,將全村散落各處的60余噸雜物清除一空,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贏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援。2015年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後,他帶領村民發展“蝦稻共作”産業,開發四季果園、畜禽養殖基地……如今村裏的瓜果、水稻和小龍蝦産業蓬勃發展,年産值達3500萬元。
“農村這片廣袤天地生機勃勃,我將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用腳沾泥土的力度傳遞情係民生的溫度,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希望的田野上。”李洪亮説。
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東望山鄉元子河村黨支部書記郭建仁代表,講起村裏的紅火日子滿臉興奮:“我是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經歷了北京冬奧會的籌備和舉辦。老百姓拔掉了窮根,實現了全面小康。”村裏建起了智慧化溫室和園區,冬天有草莓,夏天有櫻桃,一年四季有蔬菜,“魚菜共生”的種植養殖新模式吸引了大批遊客。元子河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已達2萬元,有的甚至達到六七萬元。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傳承工匠精神
“我們石油工人都長著鐵人的骨頭,小工種也一樣響噹噹!”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分公司車工王尚典代表説。已在工作中取得一番成就的王尚典,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大拇指,只能移植左足二趾,替代大拇指抓握功能。經過艱苦的恢復訓練,他回到車床旁,再次取得傲人成績,成為第四屆全國職工技能大賽車工冠軍,被同事稱為“斷指鐵人”。
“我堅信,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鐵人精神一定能夠代代相傳。我們有決心和信心,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産業安全貢獻更大力量。”王尚典説。
山東省德州恒豐集團高級技師王曉菲代表也來自一線車間。從事紡織工作近20年,她堅守一線,大膽創新,先後領銜創造出“緊密紡繞皮輥斜接頭操作法”等多個操作法,在多家企業得到推廣和使用。“工匠精神不僅存在於高精尖領域,也能在每一個普通車間裏發光出彩。”王曉菲説。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陸文俊代表説起創新,也深有體會。從事機械裝備製造30餘年的他,重溫了核電常規島百萬千瓦整鍛低壓轉子技術攻關。創新發展,關鍵在人。
看著一批批畢業生剛踏出校園就紮根在艱苦的項目一線,一代又一代裝備人在産業報國使命和工匠精神傳承中茁壯成長,陸文俊對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壯大充滿信心。
牢記初心使命
“聞令而動、不懼寒暑、不畏生死,是每位中國醫護人員的初心和使命。”回憶起支援武漢抗疫,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代表依然動情。當時,他帶領172名醫療隊員支援武大中南醫院和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症病區,全體隊員毫不猶豫進入隔離病房,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今年春節前,浙江富陽出現疫情,他又帶領302名醫療隊員主動請纓,奮戰在抗疫一線。
與醫療一樣,教育同樣關係千家萬戶。回顧多年來的教育扶貧工作,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代表有著許多難忘經歷。1991年成為教師後,她開始資助山裏孩子上學,截至2022年2月底,她和助學團隊累計籌集助學善款2900多萬元,幫助4300多名貧困學生上學讀書,其中1500多名受助學生考上大學。“用生命影響生命,是愛的延續,善的迴圈。”劉發英感慨。
對學生的愛,不僅體現在“讓學生上得起學”,也體現在“教學生如何學”。“雙減”實施以來,有部分家長擔心考試升學。重慶市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代表對此表示,“雙減”減的不是成績和品質,而是重構教育生態,融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回歸教育本質。
“教育要有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無類的情懷,不辜負每一個孩子的潛能,讓每一個孩子按照自己的優勢去發展,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應是社會與家長們的理性共識。”劉希婭説。
(光明日報北京3月8日電)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