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3月8日訊(記者 劉佳)“雙減”是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話題之一。經過為期超半年的治理,“雙減”中的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已經初見成效。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學科類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壓減超九成。但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受到政協委員的關注。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建議,針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其中與中考、高考關係密切的非學科,比如體育,為去除應試化傾向,可嚴格參照學科類進行管理。
去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其中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範圍進行明確定義: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資訊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意見》對學科類培訓機構設定了明確的經營規範和行業要求,包括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産等。並對學生的上課時間、時長等作出明確規定。
劉林認為,當前非學科校外培訓發展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建議政府部門立足防範風險,應抓早抓小,及時採取必要規範措施和引導手段,促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健康、持續發展,防止重蹈類學科類校培機構大起大落的覆轍,減少社會風險和各方損失。
據此前調研,全國目前有涉及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業務的機構30萬家。他建議,非學科類校外培訓門類眾多,專業性強,應當根據各學科門類的不同特點實行分類管理,精準施策。對其中與中考、高考關係密切的非學科,為去除應試化傾向,可嚴格參照學科類進行管理;對於其他門類的非學科校外培訓,應當遵循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以多樣化手段引導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