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正文

世界關注中國今年新目標 外媒:必將重燃人類同舟共濟的信心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發佈時間:2022-03-08 13:01:22 作者:青木 等 責任編輯:吳亮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週末開幕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以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讓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國。《紐約時報》稱,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到烏克蘭衝突,將全球對戰爭的焦慮情緒拋開,5.5%的經濟增長目標,將今年中國經濟設定在穩步擴張的道路上,其中暗含的信號是——中國能夠經受住歐洲的動蕩。《華盛頓郵報》稱,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提法,把“新時代”三個字冠在台灣問題解決方案之前還是第一次。中國軍費7.1%的增幅是另一大焦點,印度媒體感嘆中國國防預算“已經是印度的3倍”,俄羅斯媒體則稱中國增加軍費是“計劃內的”,“並不意外”。芬蘭《赫爾辛基時報》6日稱,當前,世界仍在不穩定的疫情和經濟緩慢復蘇的深水中掙扎,中國兩會提出的重要發展藍圖和重大舉措,必將為世界注入新的動力、提供有效舉措、重燃人類同舟共濟的信心。

“符合邏輯的增長目標”

《南韓日報》6日的報道稱,在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定”一詞出現了76次,強調中國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穩就業”目標也令人矚目,中國提出今年將在城鎮新增加1100萬個就業崗位,將城鎮失業率保持在5.5%以下等具體目標,這反映了中國將持續加大民生穩定的政策方向。《紐約時報》5日稱,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今年會增加社會福利和教育支出,包括政府對中國老百姓養老基金支援的增加,預算還包括用於幫助農村家庭和建造更多租賃住房的大規模支出。

“中國將增長目標下調至歷史新低”,德新社6日説,在烏克蘭軍事衝突、疫情等造成的經濟不確定性中,中國政府定下了30年來最低增長目標:“5.5%左右”。在需求萎縮、供應鏈中斷和預期減弱的三重壓力下,中國總理證明了降低第二大經濟體增長目標的合理性,他對全場近3000名代表表示,即使是較低的目標,也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必須爬坡過坎”,他同時表示:“中國經濟一定能頂住下行壓力,必將行穩致遠。”

路透社5日引用野村證券一名經濟學家的話稱,“5.5%左右的目標要實現的難度非常高”,“因為出口面臨壓力,消費受疫情影響,房地産今年會萎縮,預計房地産政策會進一步寬鬆,但幅度有限”。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也稱,5.5%左右的增速並非“唾手可得”,需要基礎設施建設著重發力,也取決於樓市回暖進程和國際局勢走向。不過,英國廣播公司(BBC)6日引用分析人士的話稱,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目標”,同時提醒中國的經濟“需要進一步轉型”。報道稱,也有分析師形容這個增長目標“保守”,顯示中國政府擔憂地緣政治給經濟帶來的影響。

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總監瀨口清之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就今年的經濟情況而言,雖然存在一定風險,但總體影響不會太大,“把穩定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準確的政策方針,“5.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也是合適的。他還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加約1.5萬億元、規模近9.8萬億元,增長18%、為多年來最大增幅。“這是相當大的增幅,可以明確傳遞出中央政府非常重視地方經濟穩定的信號”。

“台灣省代表團”

政府工作報告中“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是媒體熱議的另一大焦點。《華盛頓郵報》5日稱,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有一段談台灣問題,但今年報告使用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提法是本屆政府上臺10年來從沒有過的。文章引用台灣政治大學副教授黃奎博的分析稱,北京可能是希望向台灣發出資訊,“我們已經做好準備,要在新時代將有關台灣的新老問題一併解決”。台灣政大東亞所所長王信賢表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將是“中共二十大對臺論述基調”。他表示,該總體方略是一個頂層設計,目前詳細的內容還在徵詢,或許二十大時會更明朗。

香港《明報》評論稱,比較去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涉臺內容,今年多了兩項新內容,除了“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還有“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台灣陸委會5日回應稱,台灣民意堅決反對“中方強加的政治框架、軍事恫嚇與外交打壓”。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認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是“現在進行式,不是未來式”,是總體梳理中國政府歷來對臺工作的表述,並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目標扣連,而不是要研擬新的方略,“外界應該重視總體方略,但不需過度解讀”。

此外,島內媒體5日紛紛對當天在十三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出現的“台灣省代表團”的桌牌表示“關注”。東森新聞網稱,當天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堅決反‘台獨’分裂行徑”時,直播鏡頭就轉到代表團座位,清晰露出桌上寫有“台灣省代表團”6字的桌牌。東森新聞網後來解釋稱,“台灣省代表團”是在大陸全國人大當中,代表台灣省行使國家立法權的人大代表所組成的代表團,人選是從大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與解放軍內部的台灣省籍人士中選出。

韓媒:“內柔外剛”政策出臺

“經濟穩,外交硬,中國今年‘內柔外剛’政策基調出臺”,《南韓日報》6日的報道稱, 一方面,中國今年的兩會將經濟政策核心放在穩增長上,另一方面,中國增加了在外交和國防方面的預算,顯示在美國不斷圍堵的大背景下,中國絕不退縮的立場。中國國防預算比上年增長7.1%,外交預算也比去年增長2.4%,扭轉連續兩年下降的趨勢。報道稱,隨著美西方國家對中國持續強化打壓,中國未來“進一步強化戰備不可避免”。

印度“abplive”網站6日稱,正當中印軍隊在拉達克地區陷入對峙之時,中國3月5日將其年度軍費預算增加了 7.1%,從去年的 2090億美元增加到 2300 億美元,“此次上調使中國的國防預算達到印度 2022 年國防預算 5.25 萬億盧比(約合 700 億美元)的3倍多”。

關於中國決定今年增加軍費,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副教授格拉祖諾夫6日對俄衛星通訊社表示,中國決心成為一個世界強國,而這取決於四個方面:軍隊、經濟、科學和文化,“在第一個指標上,中國仍然落後,所以中國正在加快發展國防力量”。他説,中國增加其國防預算,同時也是因為中國希望免遭西方可能對中國施加的壓力企圖,無論是通過武力,還是經濟制裁。

《聯合早報》6日稱,中國的軍費預算增幅在2016年降至個位數後,大多維持在7%以上。今年7.1%的增幅標誌著中國軍費增速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水準。《紐約時報》則評論稱,中國政府通過數字而非言語暗示,“他們正在為一個日益危險的世界做準備”。

香港《南華早報》6日稱,與前幾年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及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的貿易協定,卻讚揚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實施,似乎暗示了地緣政治對中國外交的某些影響。

兩會給地球村建設以靈感

“習近平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韓聯社6日的報道稱,習近平主席5日參加了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強調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韓聯社稱,中國為了加強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和民族地區的關心,中央政治局常委每年都會參加上述地區的兩會代表團審議,而習近平主席從2018年開始每年都會出席內蒙古代表團的會議。

“軍事、繁榮、婦女權利”,德國《南德意志報》6日稱,兩會將涵蓋許多重要的話題,比如共同富裕、加強婦女權利、限制大公司的權力以及抗擊疫情的戰略。除了提出政治指導方針外,未來幾天還將通過許多法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5日稱,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中國會繼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國是唯一一個仍在努力實施“動態清零”政策的大國。文章同時引用分析人士的話稱,北京“可能已經開始考慮放鬆對新冠疫情的控制”,並預測“中國的重新開放將是漸進和謹慎的”。

《赫爾辛基時報》6日稱,在全球應對各種挑戰的背景下,中國的兩會備受關注,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國,尋求應對共同挑戰、建設美好地球村的靈感。

【環球時報駐德國、南韓、新加坡特約記者 青木 李浩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柳玉鵬】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