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計連著民生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佈時間:2020-05-29 07:43:17 責任編輯:李高思
作者:朱娟娟 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05-29 07:43:17

編者按:今年全國兩會充滿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情懷。今年以來,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國家和人民都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在兩會上我們看到了諸多紓困解難的務實舉措,感受到貼心服務的政策暖風。國計連著民生,在兩會閉幕之際,我們採訪了部分基層群眾,請他們談談對兩會的感受。兩會閉幕了,生活將繼續。

---------------------

大學畢業生:“我們不容易,感謝政府看到了我們的不容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通訊員 向紅梅

經歷了線上、電話兩輪面試,5月28日下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二學生許可(化名)提前一天從家鄉十堰來到武漢,為武漢市一家國企第二天的線下終極面試作準備。

今年2月以來,疫情肆虐讓面臨畢業的許可為找工作發愁。幸好,學校為她提供了各方面的幫助,就業資訊網上匯集了諸多資訊,學院輔導員實時發佈各類招聘資訊,分享線上找工作技巧。

最終,疫情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截至目前,她已拿到7家企業的offer。

今天,當她在網上看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答記者問時説出“今年大學畢業生創新高,達874萬人,要讓他們成為不斷線的風箏,今明兩年都要持續提供就業服務”的時候,她心潮起伏,“我們真不容易,感謝政府也看到了我們的不容易。”

“這無疑給廣大畢業生找工作增加了信心。”許可説,“大學生也要積極適應新形勢,適當轉變就業擇業觀念。”

這次兩會,民生貫穿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裏,貫穿在代表、委員的討論中。許可和大量大學生揪心的就業問題,更是受到了熱切的關注。

“六穩”“六保”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六穩”首先要穩就業,“六保”首先也是保居民就業。在許可看來,總理説的“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中國有9億勞動力,沒有就業就只是9億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説出了無數人的心聲,“把就業的極端重要性一語道破”。

事實上,大學生保就業、穩就業工作,正在湖北緊鑼密鼓地推進。湖北是全國疫情最重、管控時間最長、經濟受損最嚴重的省份,湖北大學生的就業工作,也得到了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從頭到尾出現了39次,作為來自高校的委員,我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就業問題有切身感受。”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院長鄭軍説。

去年7月,鄭軍從長江大學調任湖北第二師範學院任院長。學校所在地武漢疫情形勢嚴峻,鄭軍預感到了2020屆畢業生就業可能會出現困難,就提前進行了調研。

兩個多月時間裏,鄭軍與學生、家長、教師們連線交流,與用人單位、政府相關部門連線調研,了解學生的就業預期、可能存在的困難,以及疫情對企業用人的影響、政府政策的空間等。

今年全國兩會,武漢科技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輔導員舒大凡留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高校和屬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我們輔導員要再接再厲,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今年是舒大凡從事就業服務工作第三年。疫情之下,為幫學生提升就業技巧,他開啟了線上直播。他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收集資料、調試設備,製作的103頁PPT涵蓋簡歷製作、視頻面試、網上簽約等各項注意事項,受到學生點讚:“我們想到的、想不到的,輔導員都講了。”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採訪了解到,武漢多所高校正加緊謀劃,制定“一生一策”,搭建空中雙選會、開通網上簽約系統,全員上陣助就業。

眼下,舒大凡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存在就業困難的學生身上。他專門建立了QQ群,“就業技巧不難教授,關鍵是要持之以恒幫助這部分同學提升就業能力、轉變就業觀念。”他同時表示,學生畢業不等於輔導員停止就業幫扶,他將繼續利用教育部促進湖北高校就業“一幫一”行動政策與校友企業資源,持續為學生就業服務。

在湖北,一些高職院校領導也紛紛行動,加強與企業溝通,推介畢業生就業。

5月9日,長江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吳昌友帶隊,拜訪九州通醫藥集團。該集團人力資源部聯繫山東分公司設崗100人,招聘該校畢業生。

多項幫扶政策加持之下,許可認為,畢業生自己也要加強主觀能動性。已有多個offer在手,她仍每天關注學校就業服務資訊。5月28日晚,得知借助教育部“一幫一”行動,北大諮詢師團隊將為武大在校生提供一對一職業諮詢,她決定也嘗試預約,“也許能幫助找到更合適的工作”。

本報武漢5月28日電

新基建參與者:在三線城市站上“新風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新基建正在帶來一股熱潮。關於這一點,1985年出生的劉嘯感受到了。

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年的投資重點是“兩新一重”,其中“兩新”之一就是新型基礎設施。此前,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人工智慧作為其重要一環被多次提及。

作為銅陵“城市超腦”項目的負責人,他覺得自己也在無意間站上了新基建的“風口”。

疫情期間,銅陵市場監管部門的負責人找劉嘯求助:因為市民生活需要,農貿市場不能關閉,可進出市場的市民中總有人沒有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好好戴口罩。市場管理方人手有限,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及時發現哪些人沒戴口罩?

了解到實際需求後,劉嘯趕緊聯繫技術研究同事,花了一週時間突擊開發,在“城市超腦”平臺上線了一項新的技術功能:通過收集並分析市場內的監控數據,抓拍沒有正確佩戴口罩的市民。截至目前,他們已經發現了100多起沒有戴口罩的行為。

疫情期間,劉嘯帶著一群年輕人,在銅陵“城市超腦”上線了疫情態勢分析、周邊疫情地圖、智慧客服疫情問題解答、農貿市場未帶口罩預警、超過5人聚集預警、非接觸式體溫監測等6個抗擊疫情專題場景,支撐抗擊疫情、助力復工復産。

不只是高大上的工程建設,也不只是非常時期的防控措施,新基建還連著許多普通人的具體期待,並且在一些角落裏悄悄帶來改變。

今年1月13日早上8時許,安徽銅陵“城市超腦”平臺上發出預警:某社區70多歲的獨居老人王奶奶已超過24小時沒有進出過家門。資訊在第一時間被推送給社區網格員,社區派人及時到府查看情況,發現老人這天一直在家自學鋼琴。確認無恙之後,社區網格員才放下心。而在以往,再認真細緻的社區工作人員也很難掌握獨居老人的行蹤軌跡。

這是銅陵“城市超腦”首批上線的“獨居老人關懷”功能給社區治理帶來的改變。看到市民生活的“痛點”、難點得到解決,劉嘯頗有些自豪。

自2018年9月立項建設以來,由他帶領的85後、90後團隊正在努力讓銅陵這座三線城市,也能跟北上廣深一樣變得“耳聰目明”,能夠和每一位市民溝通。

目前,銅陵“城市超腦”匯聚了全市57家單位(1140類城市大數據)的34.5億條數據,涵蓋城市管理、社區治理、重點安全、民生服務、生態環保、宏觀決策、疫情防控等7大類城市綜合治理能力。在“城市超腦”的幫助下,原先依賴人工的社區治理事件平均處理時長從三四天縮短到不足一天,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從事資訊科技工作10年了,劉嘯很高興自己的技術能力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新基建不只是新技術,也是一種社會治理的新能力,能讓我們的城市生活有更多可能。”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新基建對於當前經濟穩定增長、解決就業問題有重要的提振和牽引作用,同時會帶來核心産業和技術升級的機會,並推動形成新消費,對我們未來的消費升級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舉措。

作為科技領域的代表,劉慶峰去年就建議加快確立人工智慧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投資方向。在他看來,包括人工智慧、數據中心、5G等在內的新基建領域和項目,一定要以解決社會剛需為出發點,而疫情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更凸顯了其緊迫性與重要性。“這也是人工智慧、新基建跟此前的網際網路産業浪潮最大的不同。”

路邊攤老闆:操心生計,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兩隻香辣鴨頭、一把滷雞爪和滷鴨翅——5月28日下班回家的路上,成都市民鐘陽和陳曦輕鬆搞定了晚餐,只花了27元。

這樣的購物體驗實在方便。鐘陽把車往路邊一停,連火都沒熄,幾步就來到了馮家禮的滷菜攤。買完上車,不過5分鐘。

這項交易完成的時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李克強總理剛剛談到了和他們有關的事情。在回答記者有關就業的問題時,李克強説,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總理提到的這個西部城市,就是成都。兩會期間,有關成都放寬臨時佔道經營的做法,引發代表、委員的熱議。有人為成都關懷弱勢群體的舉措點讚,也有人覺得,這讓城市有了“煙火氣”,還有人表示,在就業壓力較大的當下,成都的做法值得推廣。

即使很少有時間看手機,但滷菜攤主馮家禮還是經常在切鹵牛肉片時,聽見食客頻頻提起兩會會場傳來的這些討論,這讓他感覺到,在操心生計的問題上,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遙遠的兩會會場上討論民生問題時的那些主題,在這位51歲的小生意人身上,顯得特別具體、清晰。

今年3月初,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時候,馮家禮決定重操舊業,把自己30年的滷菜手藝變成謀生的手段。多年前他曾有固定的店面,後來覺得房租太高,掙不到錢,便停業回家,靠打零工掙錢。

他花了1000元從別人手裏買了一台二手不銹鋼移動攤車,甚至捨不得花錢重新裝扮一下,現在攤車上還貼著前任攤主的串串香招牌。當然,他也做好了和城管“打遊擊”的準備。

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城管並沒有勸自己走,他開始“還以為城管放我一馬”,看了新聞才知道成都出了政策,允許在一定區域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

就在他所住小區外面的十字路口,就有一個佔道攤區。“有‘根據地’了。”馮家禮這樣形容自己當下的處境。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長羅強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採訪時,回應了成都放寬佔道經營政策的初衷。他説,基於前期的調研,成都市領導認為,從復工復産、保就業和方便群眾的角度,允許佔道經營值得做。

5月22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就業優先政策時,強調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羅強還表示,允許臨時佔道經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難度,但這些問題通過政府工作更多的付出,是可以彌補的。

經本報報道後,羅強的聲音在全國兩會上引起共鳴。全國政協委員白岩松説,成都的做法值得點讚,此舉給當地政府、市場管理者添了麻煩,卻方便了別人。

北京的議政聲音,落在位於成都高新區新樂中街和新樂北巷十字路口的這個小小馬路市場時,是具體的民生迴響。緊挨著馮家禮的攤位,茍萬朋和妻子賴秀英經營著一個蔬菜攤。“50多歲了,沒有一技之長,賣菜是我們謀生的手段。”茍萬朋説。

在市民謝曉春的眼裏,路邊的這個小市場緊鄰4個小區,大大方便了居民。她説,有時候家裏缺點菜,下樓就能買到,而不用跑到一里地之外的菜市場。

“成都這件事做在了全國的前面,要為政府點讚。”在菜攤上選菜的市民陳天明放下剛拿起的一把青椒,豎起大拇指。他轉而提醒攤主茍萬朋,你們可要打整好這裡的衛生,收攤了把垃圾清掃乾淨,“否則枉費了這個好政策”。

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綜合執法中隊副中隊長郝晉説,高峰期時,這個馬路市場能容納大約30個攤位,確實方便了附近群眾。而作為有著10年城管執法經驗的執法人員,他真切地感受到,攤販們對他們執法工作的配合以及對城市秩序的自覺維護。

但他也強調,從城市管理的角度,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去細緻地解決,比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市場秩序等問題。他説,今後他們還將與社區、市場監管部門等密切配合,既維護好市場和社會秩序,也確保這項政策的民生屬性不變味兒。

與此同時,有關方面給予了積極回應。中央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羅強也表示,從政府的角度,只要有利於就業,也方便群眾,放寬佔道經營的做法應該堅持做下去。

青年創業者:減免政策給了我們力量和“喘息”的機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 見習記者 張詩童

今年兩會上“減稅降費”相關議題擊中了很多創業者的痛點。當武夏宇看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道,“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要堅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企業,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時,忍不住鼓掌點讚。

疫情期間,武夏宇擔任創始合夥人的北京瀚清一同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國家對於小微企業的幫扶政策優惠,“企業的增值稅從3%降到了1%,社保費用減免了大概一半”。孵化器的負責人主動和她聯繫,詳細告訴她減免政策如何申報,還給她的公司減免了一個半月的租金。

在創業者集中的北京中關村,“減稅降費”的消息還在激起更多漣漪。武夏宇的公司入駐了車庫咖啡孵化器。孵化器裏,每天都有很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人點上一杯咖啡,聊項目、聊投資、聊創業。

哪好網CEO王金才是其中之一。今年,由於各城市餐飲、娛樂行業店面關閉,王金才的公司一度招商受阻。團隊正在開發的一個分享經濟平臺,給他帶來希望的是一項由政府提供的技術補貼,如果申請成功,能得到研發經費20%的減免。在申請這項補貼時,他感到手續相比之前簡便了很多。

句芒木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潘兆玉也在享受著這種便利。他的公司辦理社保緩交手續時,“一天就辦完了”。

潘兆玉介紹,對於創業者來説,社保、增值稅、房租是企業支出的大頭,“減免政策給了我們很多力量和‘喘息’的機會”。受全球疫情影響,他的公司一些海外項目的施工暫停了,還有一些項目的執行週期變長。國內的一些新開發項目,內部測試原計劃一季度完成,但從立項到研發都有一定的影響,不得不調整到二季度完成。在他看來,中小微企業當前面臨三大難題:一是現金流,二是業務規模,三是人員穩定性。

北京車庫咖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文馳表示,年初入駐的企業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關閉了,或者撤離到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目前,入駐的企業已有一半復工,另外一半以線上形式工作。“海澱區政府給孵化器減免了20萬元場地租金,我們又補貼了5萬元給入駐的企業,希望盡最大所能為這些企業提供支援,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和我們一起扛過比較艱難的時段。”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舉措鼓舞人心:今年繼續執行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制度,新增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

戴文馳表示,政府、大企業、孵化器、全社會應該合力為正在上臺階的創業者解決當下的困難。這是在當下大環境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哪怕只有1%人的成功,我們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幫助他們,和他們並肩往前走,國家的創新才會有源源不竭的動力。

扶貧搬遷農民:“把脫貧當成底線兜住”,總理的話讓我心裏暖暖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要多措並舉,特別是採取措施,把脫貧當成底線兜住,有把握完成今年脫貧攻堅任務。”

當李克強總理説出這句話的時候,陳富敏“感覺心裏暖暖的”。她明白總理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總理的關懷。

陳富敏住在雲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區康莊社區,今天,她是在新家裏的電視上,看完總理記者會。

過去,她住在雲南昭通市大關縣悅樂鎮新寨村,生活得非常艱難,任憑夫妻倆再怎麼努力,攢下的錢仍然不夠蓋一間遮風擋雨的房子。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

兩個孩子上學每天要走3個多小時的泥濘山路。她從未去過孩子的學校,也未曾見過孩子的老師。

今年2月,他們一家隨整村搬遷到昭通靖安新區康莊社區,有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新房子,孩子安排到靖安新區第二小學上學。

在新家,她第一次見到了孩子的老師。前天,學校領導和部分班主任,分別前往靖安新區,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戶學生的家庭進行家訪。當陳富敏聽見敲門聲、看到老師時,激動得一時沒説出話來。

在昭通,人們為兩會會場上傳來的聲音而深感振奮。“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政協經濟界委員時的這番話,在當地被人們口口相傳。

而在兩會會場上,代表、委員們反覆表達對這些搬遷戶的牽掛。

“全國脫貧看雲南,雲南脫貧看昭通。昭通市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全國人大代表、昭通市委副書記、市長郭大進説,作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之策,易地搬遷扶貧模式是脫貧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昭通按照“能搬則搬、應搬盡搬、整村搬遷”原則,創新了“進城、入鎮、進廠、上樓”安置模式,2018年以來,新建集中安置區23個,萬人以上的安置區達9個,36.24萬群眾搬入新家園。所有的安置區都配套有幼兒園、學校、醫院、車庫、活動中心、商業區等設施。

距離昭通市區不遠、有高速公路相通的昭陽區靖安和魯甸縣卯家灣,是其中最大的兩個安置區。一年多來,烏蒙群山懷抱的壩子裏,215棟高樓拔地而起,今年以來,昭通彝良、大關、永善、鹽津、鎮雄等7個縣(區)的17845戶76894名群眾分批次全部遷入,實現由村民變市民的歷史性跨越。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跨縣易地扶貧搬遷。

“打好易地搬遷鞏固戰,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郭大進説,當前,全市上下正按照建設配套搬家、就業産業支撐、管理服務保障“三步走”思路,精準務實地做好就業産業的支撐保障,60萬平方米扶貧車間、45萬平方米商業配套設施即將全面投入運營,1.34萬個蔬菜和食用菌大棚、7.8萬畝特色産業基地建設以及遷出地137.8萬畝“三塊地”的盤活利用正在加快推進。

在全國兩會召開之前,郭大進專門到一些安置區進行了調研,安置區的群眾表示,希望把農村的三塊地儘快盤活,特別是在退耕還林、養殖養畜上,能有一些優惠政策,提高收入;把農村公益崗位變為城市公益崗位,提高待遇;關心搬遷進城的老年人,特別是孤寡老人能得到相關機構的照顧。

“群眾反映的這些問題,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問題。昭通將把産業就業支撐作為重點,加快‘滇東北崛起’的步伐。”郭大進把這席話,帶進了兩會會場。

本報昭通5月28日電

上海外貿企業主:政策暖風對衝市場寒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北京人民大會堂裏,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擲地有聲的話語正在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激起迴響。

“我與20多位企業家交流中發現,大家都關注到報告中的‘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衝擊、實現良性迴圈的新路子’。”君智戰略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姚榮君介紹,兩會期間,他保持著與各類企業互通情況。

他的公司曾在全國兩會前夕深入調研了300多家企業。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45.31%的受訪者面臨復工復産需求不振的窘境,“我最近常用政府工作報告來和企業家們交流,現在不少企業認為需求萎縮,其實是企業家們沒有發現需求的變化,或者説是需求的轉移。”

“中國市場龐大的消費需求一直擺在那裏,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姚榮君説,這些需求有的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有的從某一品類轉移到另一品類。企業不應只看到“需求量萎縮”的挑戰,還應增強對“需求”的認識,看清掩藏在市場端、競爭端、消費者端等外部“變數”下的巨大的“不變數”。

除了促消費以外,企業家還能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不少強心劑——比如,圍繞支援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要加大信貸投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援出口産品轉內銷,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國際貨運能力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中國的經濟重鎮上海,一些企業已經開始逐漸感受到來自政府的誠意和實惠。

安靠封裝測試(上海)公司是業界領先的半導體封測企業,它是世界上半導體封裝和測試外包服務業中最大的獨立供應商, 幾乎佔了30%的全球市場,公司常年承接大批積體電路生産加工的國際訂單。

疫情發生後,由於國內部分供貨商停産停工,該公司準備緊急從南韓進口3160個劈具生産出口南韓、新加坡和台灣的訂單,但如果按照常規流程辦理進口需要一週時間,根本無法滿足生産需求。

“如果這批劈具不能及時進口,將對我們的國際訂單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無法按期完成國際訂單。”公司一名負責人曾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向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海關求助。

海關隨後以“先擔保驗放,後補減免稅證明”的模式為該批備件辦理了通關放行手續,解決了企業復工復産的燃眉之急。

記者注意到,疫情開始後,上海海關方面出臺了各類舉措以方便外貿企業通關。其最近推出的13條穩增長、促發展措施更是收到了各類進出口企業的點讚。

13條舉措中,不少都能直接給企業帶去立刻産生的“獲得感”。比如,海關將防疫物資“綠色通道”擴大到企業復工復産急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機器設備等;大幅度推廣第三方採信制度,擴大第三方採信的範圍和內容,憑企業自主聲明,簡化實驗室檢測項目;對受疫情影響産生的滯報金、滯納金等予以免除;針對因疫情等不可抗力産生的技術性差錯,依法免除相應法律責任;企業設立和變更加工貿易手冊,除規定必須擔保之外,不另設擔保,全面推行分送集報、集中內銷模式,相關物資免繳擔保金;推廣網上辦理、無陪同查驗和線上稽核查等。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要聞

現場

聚焦

聲音

全媒體

多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