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平原共含山西省、河南省、陜西省的11個地市,蘊藏豐富的礦産資源,重工業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一重工業集聚區也變成了中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作為山西省代表團唯一一位環保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一直是山西團分組討論時的“紅人”,不時會有市長們與他交流,求教科學減排和治霾的“藥方”。
環境治理需要哪些“藥方”?
北青報:您給山西省的環境治理開過什麼“藥方”?
王金南:因地制宜制定城市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行動方案;加強大氣環境品質和污染源監測網路建設,讓監測數據更加準確,讓真數據説話;開展PM2.5源解析和污染溯源工作,編制完成了污染源排放清單,摸清了晉中市“污染家底”等。
我們還結合總理基金項目,牽頭晉中市“一市一策”駐點研究工作,全程支撐城市“藍天保衛戰”精準化治理。在我們的支援幫助下,晉中市現在在生態環境部組織的汾渭平原11城市“一市一策”跟蹤研究中期考核中獲得第一名。
北青報:這些“藥方”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王金南:2018年以來,山西省“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五管齊下,有效推動了山西大氣環境的改善,尤其是在煤煙型污染治理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2019年,山西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全年實現同比改善,綜合指數下降0.7%。截至2020年4月底,山西環境空氣品質保持了全面改善的態勢,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5.89,同比下降15.3%。
改善大氣環境品質難在哪兒?
北青報:您認為山西及汾渭平原的大氣環境品質要進一步改善,難點在哪?
王金南:當前山西及汾渭平原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汾渭平原仍然是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在完成“十三五”約束性指標方面,山西省面臨比重點區域其他省份更大的壓力。
具體説難點,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歷史欠賬較多。汾渭平原城市的污染源減排工作總體滯後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區域,能源、産業、交通三大結構的問題也相對更為突出,不利於空氣品質改善。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如何儘快將污染防治和監管的短板補齊,是該區域長期需要面對的重要難題。
第二是經濟下行壓力對改善環境的挑戰。在復工復産過程中,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可能會放鬆環保要求,也可能會有部分地方為了促進經濟儘快恢復,優先開工一些重化産業和煤炭相關的企業,不利於産業結構、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
北青報:您對解決上述難點有何建議?
王金南:建議主要有三點。一是堅持生態理念,從大氣環境的系統性、整體性及其內在規律出發,進行宏觀管控,綜合治理。二是實施差異化、精細化、動態化管理,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三是完善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汾渭平原屬於河谷地帶,約80%天氣狀況不利於大氣污染物擴散,區域內重污染天氣呈現顯著同步性。區域內各城市要有“一盤棋”意識,要統籌區域資源,形成治污合力。
“藍天保衛戰”下一步做什麼?
北青報:今年是“藍天保衛戰”收官之年,是否有規劃啟動下一個“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
王金南:我們現在已經啟動了“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在目標設定方面,我們會延續《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思路,主要圍繞著空氣品質改善和主要污染物減排量方面來設計目標。同時,近幾年臭氧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所以在規劃中會針對臭氧的兩項前體物VOCs和氮氧化物設計減排目標。
在重點舉措方面,要科學合理設置工作任務。一是進一步突出重點管控的空間、時段、行業領域和污染物,加強PM2.5與O3協同控制;二是積極推進産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優化,特別是對工業爐窯和VOCs綜合治理提出了專門要求;三是進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範圍,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四是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推進大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本報記者 董鑫 統籌/劉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