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人物)“法官媽媽”陳海儀:如何用法律保護“少年的你”?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法官媽媽”陳海儀:如何用法律保護“少年的你”?
作者 黃鈺欽
2019年末,一部聚焦校園欺淩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引發社會對相關話題的廣泛討論。這部電影,陳海儀前前後後一共看了三遍。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對中新社記者坦言,“每看一遍都會發現更多的細節,都會有不一樣的新感受。”
陳海儀從事少年審判工作已超過20年,審理的案件超過4000件,幫助300多名失足未成年人重返學校。在這個刑事審判工作的特殊領域,情、理、法相互激蕩,牽動著個人、家庭,甚至幾代人的幸福和未來。
法官的理性和母親的慈悲,成為陳海儀審理未成年人案件時立在心裏的兩大尺規。這群被挽救的少年,親切地叫她“法官媽媽”。
“廣州中院陳海儀法官用母親般的關懷幫助失足少年走向新生。”這句話,出現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被“意外點讚”的陳海儀激動不已,但她同時清醒地看到,“這不是表揚我一個人,而是表揚了許多幫助失足少年的法官群體”,體現出當前社會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高度關注。
如何通過法治機制更好保護“少年的你”,是陳海儀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之後一直關注的問題。從構建青少年大數據平臺,到對未成年人開展心理體檢,再到少年司法矯教制度,每一份建議都與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犯罪息息相關。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以及手段殘忍的個案,不斷引發是否需要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對此,陳海儀指出,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並非簡單的“一降了之”,對已涉罪的低齡青少年刑事處罰更非簡單的“一放了之”。
她以電影《少年的你》為例對記者説,影片中的悲劇人物都或多或少地缺乏學校教育、家庭關注和成長所必需的社會環境。“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要素的缺失也正是眾多涉罪未成年人的最大共性。”
“無論將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多少,同樣存在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涉罪少年的有效矯治問題,這部分孩子能否轉化為無害社會人,是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重點。”陳海儀錶示,從源頭上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是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課題,並非單純的“年齡調整”,需要通過社會法律制度改善“少年的你”成長環境。
她在今年提交的建議中指出,針對因低齡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建議設立少年司法矯教替代制度,作為責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的補充措施,增加責令的法律強制性,避免過去“一放了之”的狀況。
具體操作上,由負責社區矯正的司法行政部門具體實施責令工作,賦予司法矯教與社區矯正同等的法律效力,參照社區矯正法予以實施,同時對父母予以責令強制親職教育,明確教育內容和時長,定期學習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和正確管教。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目前均已進入修訂程式。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指出,將結合有關法律修改完善工作,進一步研究在制度層面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分級干預處置機制和有效教育矯治措施。
如今,《少年的你》這部電影中的一幕幕畫面仍舊不時在陳海儀腦海中浮現:長期缺乏家庭關心的女主角、在社會遊蕩居無定所的男主角、通過欺淩同學博得關注最終慘遭不幸的“富家女”……
“每一個人物戲劇化的結局並非只是呈現一個殘酷的青春,背後原因更加值得深思,需要通過法律制度來保護每一個‘少年的你’。”陳海儀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