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手記:孫書記請我給山區“帶貨”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佈時間:2020-05-28 13:38:14 責任編輯:李高思
作者:張子揚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0-05-28 13:38:14

(兩會觀察)“非常”手記:孫書記請我給山區“帶貨”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非常”手記:孫書記請我給山區“帶貨”

中新社記者張子揚

一次約40分鐘的電話採訪後,孫開林突然脫口説出:“能否幫我一個忙?”

“如果時間允許,等兩會結束後,能不能去我們村裏看看?那裏山清水秀,我們還有三個4A級景區,交通十分方便。”

記者以為他只是句客套話,孫開林隨後補上一句:“你們媒體朋友見識多,路子也多,拍個小視頻、做個直播,肯定效果好。”“那個……你幫我們村宣傳宣傳唄?”

“是不是有點突兀?”電話那頭,孫開林笑著提出自己的想法,卻又透出一絲難為情。

疫情之下,困難當道,如何向外界推廣他的家鄉,在孫開林看來,請記者順便幫忙“帶貨”,是一條非常可行的路。

作為一名優秀的基層幹部,全國人大代表孫開林近年來時常被媒體聚焦。特別是在兩會輿論場下,他更願意主動為自己的家鄉“代言”。無論談脫貧攻堅、談生態保護、甚至聊及此次來京參會的心境,他總會轉至他關心的“軌道”——疫情之後湖北如何發展,堯治河村該如何重振。

孫開林是湖北省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的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公開報道顯示,中國總計有約69萬個行政村,像孫開林這樣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有500多萬名。他們當中有的是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引領村莊富裕起來的帶頭人;有的是千方百計帶領村民走出“脫貧路”的領頭雁。

距北京上千公里之外的保康縣堯治河村,地處保康、神農架和房縣三縣(區)交界處。平均海拔1600多米,“山大梁子多,出門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這裡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直到1988年,堯治河村依然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

30年過去,堯治河村官網顯示,2018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産值45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稅費4.2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5.5萬元,全村固定資産總值達到35億元,100%的農戶住上了別墅。

在當地人看來,堯治河村發生的巨變、外界對堯治河村的關注,背後離不開孫開林的“瘋狂”。

從1993年擔任堯治河村黨委書記至今,孫開林已幹了27年村支書。為了修路,他第一個腰繫繩子跳下懸崖,吊在半空中打眼放炮,為了修水電站,他挨家挨戶搞動員……彼時,村民覺得他像個“瘋子”,幹部稱他為“瘋書記”。

“過去那個時代,憑藉實幹、敢幹,摸著石頭過河就能闖出一條路。但今天不同了。”孫開林説,“特別是疫情擋道,更要會幹、巧幹。”

請記者“帶貨”,孫開林坦言,受疫情影響村裏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實事求是地講,去年堯治河村光旅遊這一項收入就超過了5個多億,今年馬上5個月走完了,還不到2000萬。不僅僅是旅遊,還有村裏的白酒、化工等企業,疫情對我們的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

“儘管國家提出幫助湖北的所有計劃,但自己也應主動作為,把平穩跑變成加速跑。”孫開林説。

幾天來,同孫開林的溝通,只能借助於電話。但這樣的採訪方式具有天然局限性。記者提出能否視頻採訪,孫開林鼓搗了半天,還是無法接通。“我們山裏人,不會這玩意啊。”他略帶歉意地回復著。

從2009年至今,記者已採訪過多年全國兩會,接觸過較多人大代表,亦完成過不少人物稿件,但同孫開林的採訪互動卻尤為深刻。

他喜歡同媒體人打交道,願意知無不言,甚至“言無不盡”。他樂於向外介紹自己家鄉的故事,他説:“每一個地區、鄉村、農民,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一個世外桃源”。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邁過這個關卡。”孫開林説,“湖北人、堯治河人,歷來不會向困難低頭。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短路’。要不然,別人會咋看我們哩?”

其實觀察疫情之下的中國,無論是國家的發展軌跡、經濟社會版圖、民眾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改變。身負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赴京履職時關注的事與物,亦悄然發生了微妙變化。

接受採訪之餘請記者為家鄉“帶貨”,借助於各種管道幫助家鄉走出困局,疫情對於像孫開林這樣的基層幹部,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大代表同媒體之間的互動方式,也體現了中國基層官員在轉“危”為“機”的進程中務實求真、變通創新的樸素態度。

採訪結束,記者答應孫開林有機會一定去堯治河村看看。在這個特殊之年,我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筆記錄下湖北,乃至堯治河的抗疫過程,為2020年這場非凡的戰疫故事作一些注腳。(完)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要聞

現場

聚焦

聲音

全媒體

多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