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的“後浪”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報 發佈時間:2020-05-28 11:28:13 責任編輯:李高思
作者:蒲長廷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0-05-28 11:28:13

兩會代表熱議當代中國青年的擔當精神是可靠的、值得信賴的一代人

奔涌的“後浪”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時代的召喚、社會的發展、民族與國家的希望……都在一點點將“後浪”們推向歷史舞臺的中央。在此次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代表們熱議身邊年輕人們的事例,並給予肯定和希望。

全國人大代表邱勇

他們是可靠的、值得信賴的一代人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表示,對“後浪”有很大的信心,新一代的年輕人代表了社會的希望。“他們是一批有自信的年輕人,這個時代賦予了他們寬廣的視野。他們勇敢、有朝氣、敢於嘗試,是可靠的、值得信賴的一代人”。

邱勇談到,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獲得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的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旨在樹立政治進步、品德高尚、貢獻突出的優秀青年典型,反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志願者們給湟中縣第一中學的同學們線上答疑和教學,還主動聯絡資源為學校捐贈防疫物資,並按照學校相關安排克服交通不便、疫情風險等困難,于3月下旬按時返回中學為復課做準備。“在疫情期間,清華學子們也不忘支教的使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擔當”。

邱勇説,清華大學武漢籍學生張睿茹在“新時代大講堂”發表英文演講《疫情後,我讀懂了萬眾一心》,這個演講登上熱搜第一名,傳播量超過3.4億次。張睿茹在春節假期回到家鄉武漢,隨後父母確診住院,自己也被隔離觀察。疫情期間她獨自生活,在隔離點與醫生、護士相處的經歷使她變得更加自立堅強,更加懂得感恩。

“她在演講中把自己的收穫、體驗進行了提升總結,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一個年輕人對價值觀、對人性、對社會的深入思考。”邱勇表示,這種深入思考後形成的自我認知對於年輕人來説並非偶然,人生正是因為經受住嚴峻考驗後才得以進一步提升。

邱勇提及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件事,清華長庚醫院有11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其中95後的護士孫姝妍衝在抗疫第一線,並且火線入黨,她説:“特殊時刻、特殊地點,我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這是光榮,更是責任。”這些事例讓邱勇看到了年輕人群體積極向上的狀態,他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完全可以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全國人大代表齊玫

要創造機會為青年人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談到自己工作的首博中的年輕人,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認為,在博物館工作的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學有專長的年輕人,對博物館充滿了熱情,希望能在博物館發揮所長,通過不斷努力工作、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成為這一行業的專家裏手。“他們在工作中不怕辛苦、不怕寂寞、不計報酬,踏踏實實地工作。博物館工作工資不高,加班是常態,但是他們任勞任怨,對於自己喜愛的工作,樂於奉獻。”齊玫認為,對於這些年輕人,博物館應該給予鼓勵,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針對每個人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鍛鍊,為他們專業的發展做長遠的考量,創造更多的機會,讓青年人看到未來發展的希望,為青年人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增強博物館的凝聚力,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為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今天的年輕人,有自己生活的目標和規劃,且凸顯個性化的特點,個性鮮明。時代在發展,對事物的評價不能簡單歸一,好壞之分是辯證的,應該更加尊重個性化的選擇。”齊玫認為,大部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內涵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特別是中國基礎教育比較紮實,使大部分年輕人具備基本的文化素養。

齊玫曾經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上,提出了讓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的建議,使這一教育貫穿于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她認為,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動力。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祖國的認知,是青少年成長路上的必修課。要提升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素養,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延續。“把優秀傳統文化帶進課堂,重點是融會貫通,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基礎教學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讓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魅力。”齊玫説。

對話

全國人大代表徐滔

父母眼中的“孩子”將祖國利益和未來扛在肩上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總編輯徐滔,談到如何關心和支援青年時表示,“要搭建好舞臺,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

北青報:您所了解和您接觸的年輕人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徐滔:我印象中的新時代年輕人有三個鮮明的特點:第一,他們是一群不願意被“被定義”“被概括”“被代表”的人,尤其是不願被他們之外的人去定義;第二,他們是一群具有獨立人格同時又喜愛社群交往的人,別看他們多數時間宅在家裏,但在網際網路上,他們有著夥伴眾多、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短視頻和彈幕就是他們的社交方式和社交語言;第三,他們是一群熱愛祖國的可愛年輕人。在視頻網站上,他們會跟著國慶閱兵式的《鋼鐵洪流進行曲》“淚目”,在彈幕上打出“此生無悔入華夏”這樣對祖國的表白,他們充滿了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北青報:由於此次全球範圍的疫情,中國的年輕人在海外“獨樹一幟”,在海外打拼、努力,堅持“和而不同”,實現個人價值。您怎麼看?

徐滔:這次疫情,我們看到很多海外留學生,不僅關注著祖國的疫情進展,更是積極投身到當地的抗疫行動中,他們團結同胞,募集物資,發放口罩,參與志願服務,用各種方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那一刻他們不僅代表自己,更代表中國。

北京衛視製作的《中國抗疫的國際價值》特別節目,採訪過一個在日本創業的中國福建女孩曾穎,胸前帶著“來自武漢的報恩”的牌子,在日本街頭免費發放口罩。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全世界人民都關注武漢,關注這裡的人們為世界人民作出的犧牲和貢獻。他們面朝世界,背靠祖國,他們的個人價值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他們可能還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但在世界面前,他們主動把祖國的利益和未來扛在了肩膀上。

北青報: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關心和支援青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您認為,如何關心和支援青年?通過哪些方式?

徐滔: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尊重年輕人。我記得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裏有一句話説:“不用活成我們想像的樣子,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我特別認同這句話,我覺得關心和支援青年人,首先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選擇,幫助年輕人自己創造自己的未來,而不會替他們創造一個未來。二是搭建好這個舞臺,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比如,這幾年大家熟悉的很多大型季播節目,背後的主創團隊都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電視機構面向市場、擁抱受眾、融合發展的改革創新給了這些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機會,是金子就要幫他們發光;三是做好政策的指引和支援,年輕人的選拔機制、培訓機制、獎勵機制、晉陞機制,這些都是機構吸引人才、發展人才、留住人才必須做好的制度保障,我們要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讓年輕的生命縱情生長。

文/本報記者 蒲長廷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要聞

現場

聚焦

聲音

全媒體

多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