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再提“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
創新“國家隊”改革釋放什麼信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張茜
在中國的科技創新版圖中,遍佈全國的數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這些覆蓋幾乎所有重點學科領域的科研實體,被稱作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從某種程度上説,它們的創新水準和科研産出關乎中國這艘巨輪的創新引擎能轉得多快。而它們的每一次“大修”,都會在科技界掀起一陣波瀾,並受社會關注。
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
這是繼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抓緊佈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之後,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重組”。
連續強調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組,究竟釋放什麼信號?對於大國科技創新又意味著什麼?
有的“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有“被摘帽”風險
“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全國政協委員王坤(化名)告訴記者,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其中一些“年久失修”,面臨“整改”,有的甚至有“被摘帽”的風險。去年,5所高校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被“黃牌警告”,列入整改類實驗室,就曾引發科技界的強烈關注。科技界有關重組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所謂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指國家組織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準學術交流、具備先進科研裝備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代表它所在機構的水準,更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實力。“如此重要的地位,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重新梳理、調整是非常必要的。”王坤説。
“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國家的基礎研究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運作基本是良好的。為何要重組?”供職于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全國政協委員李興(化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需要綜合科技創新需求、實驗室自身發展情況、國家經濟情況等因素一起考量。
李興和身邊不少科技界人士還認為,國家在財政投入方面的考量,也是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原因之一。“經費受限,國家重點實驗室要維持在一定的數量。但科技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領域,就一定會淘汰一些。”
“研究方向或技術比較落後”“不適應當前發展”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可能會被淘汰。此外,研究方向相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可能需要“合併同類項”。
王坤説:“除了那些被列入整改名單的實驗室,有些重點實驗室也應該反思:近些年有沒有做出重大原創成果?有沒有培育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如果沒有,就有必要在這次重組契機下進行適當的改革,甚至是大刀闊斧的改革。”
面向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需求,王坤認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成果的産出、科技人才的培育,離不開良好的科技體制政策環境。當下,我國面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基礎科學短板突出等問題,需要進行包括科技體制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期待國家重點實驗室“融通”
談到如何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界人士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定位問題。
李興認為,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定位應該作出明確區分。國家實驗室可以專注攻關重大戰略問題,尤其是“卡脖子”技術,“整合所有可以整合的力量”形成“全鏈條”發展模式;而國家重點實驗室關注的領域可以“窄一點”,研究的問題可以“小一點”。
“從國家需求來説,現在的領域佈局和體量都出現了一些問題,重組勢在必行。”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北電力大學)副主任彭躍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新的形勢和要求下,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的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定位已經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要瞄準國際前沿的熱點問題,也要立足於國家有重大需求、亟須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要適應新時代對科技創新的新要求,打破已有的實驗室分類體系,建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融通發展的新體系,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討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問題時,“企業”這個詞頻頻出現。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建議,要鼓勵産學研結合,實現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的一體化部署,形成圍繞重大研究任務的實驗室聯動與合作機制。
“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更加強調生態體系建設,很多成果非一家之力能夠完成。”中科曙光是中科院旗下資訊科技企業之一,該公司總裁歷軍深知,開放合作是科技發展、實驗室建設的重要路徑。他以新基建涉及的科技領域為例,大數據、人工智慧、天基網際網路等新基建,很有必要和企業發展、區域發展、行業發展結合起來,打造一批具有規模優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我們這種應用技術研究的實驗室,是不是應該整合企業的力量?”李興認為,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涉及技術的轉移轉化,這個環節應該具有“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要增強,同時在功能上應該延伸,做成果轉化,服務社會”。
一位來自中科院的全國政協委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科研、臨床、疾控需要協同配合,這就需要組建生物安全方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甚至是重組相關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 助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今年3月18日,在中科院院機關,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和科技部副部長黃衛一行就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相關工作進行溝通交流。這次交流,一度被科技界視為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革的具體信號。
這次會見中,黃衛明確提出,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有36年曆史,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優異成績,不過也需要對現有的學科方向佈局進行梳理、調整,應在一些重要學科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
他還專門提到:現有單個實驗室的人員規模普遍偏小,而緊密結合國家需求、協同創新工作需要在加強。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佈局方面,將結合區域發展、行業發展需要,通過産學研結合等形式,新建一批具有規模優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事實上,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重組”以來,相關工作已經逐步展開。李興告訴記者:“科技部在全國作了調研,目前重組的方案還沒有公佈,大家都很關心,科技界討論很激烈。”
“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和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連續第二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以及深化科技改革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佈局的決心。”彭躍輝説。
2018年,科技部、財政部發佈《關於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要“明確各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功能定位、目標任務”,並提出到2025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全面建成,科研水準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
這份意見還明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到2020年,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其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300個左右,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270個左右,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70個左右。
“這就説明,信號和藍圖都有了,就看接下來如何落實了。”王坤説。
此次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的具體方案,至今還未向社會公佈。不過,在白春禮和黃衛的見面會上,白春禮提及了這一重組方案並表示:“該方案緊扣主題、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可操作性強,既提出了重組的思路和辦法,又在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上有所創新。”
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科技政策研究專家李俠看來,“重組”就是重新給國家重點實驗室賦能,盤活科技資源庫存,重新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激勵機制,使國家重點實驗室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産業升級和轉型,助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大的知識與人才支撐。
這一關乎大國科技創新引擎的改革究竟如何出拳,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