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有序發展“地攤經濟”
兩會快評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提出要釋放地攤經濟活力,建議在居民區等地提供限時擺攤經營的地方,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同時給低收入家庭提供購買農産品的服務。
楊寶玲的這一建議,讓“地攤經濟”再次引發社會關注。“地攤經濟”可以增加就業,滿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但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城市治理帶來了一定麻煩。隨著各地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的創建,“地攤經濟”是重要整治對象之一。各地通過強有力的措施,一些露天市場和街邊的早、晚市不斷在城市消失。
應該説,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大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為市民帶來了高品質的城市生活,這是城市治理的方向。但是,對“地攤經濟”的強力整治,也讓一些群眾失去了一條生存之路,讓一些市民買東西路途更遠,價格更貴了。同時,“地攤經濟”的不斷消失,也讓街道變得冷清,少了一些生活氣息。
受疫情影響,今年一些地方已經邁出了“地攤經濟”的步伐。成都市允許商戶擺地攤、臨時佔道經營。浙江也提出合理設定流動攤販場所,鼓勵靈活就業等等。這些特殊時期所採取的靈活政策,得到了廣泛好評。
與此同時,中央文明辦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這一務實、靈活的舉措,也將引導各地支援“地攤經濟”的發展。
當然,發展“地攤經濟”並不是説一放了之,重走老路,而是對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比如實行“地攤經濟”準入許可證,劃定相關經營區、禁營區,明確具體的經營時間,保證場地衛生等等,通過科學治理,讓“地攤經濟”和良好的城市治理並駕齊驅。
面對今年的形勢,不妨科學有序地發展“地攤經濟”,這是恢復經濟的務實舉措,也體現了民生情懷。
龍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