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佈時間:2020-05-27 12:45:33 責任編輯:李高思
作者:楊程晨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0-05-27 12:45:33

(兩會·戰貧)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中國進入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少數民族地區與邊疆地區因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産業扶貧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其現狀及後續工作尤其值得關注。

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近年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這些地區按預期實現全面脫貧基本已成定局,但如何保持成果、防止返貧,成為下一階段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教育扶貧,提升人口素質

2019年,西藏這片中國曾經的最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現脫貧摘帽。全國政協委員、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教授圖登克珠認為,達成巨大成就絕非一蹴而就,社會面貌改善的起因源自教育逐漸普及。

他續指,因長期政策傾斜,一些西藏百姓存在對政策扶貧的依賴心理。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題眼也應是回到教育。要鞏固成果必須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教育可防止相當一部分人返貧。

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丁秀花以所在地區為例指,縱向比,怒江的教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橫向比,本地教育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要想徹底擺脫貧困,必須持續提升人口素質。

——健康扶貧,解後顧之憂

基層公務員在扶貧工作時常聽到“怕病不怕窮”的抱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無疑是當前攻堅的一塊硬骨頭。健康扶貧,提升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水準,保障貧困戶無後顧之憂。

近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嵌合型醫療聯合體”方式對接馬邊彝族自治縣,將中國頂級醫療機構的業務和管理經驗帶到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地完善制度、優化流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華西以同樣的模式將管理人員和技術團隊引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幫助當地抗疫。甘孜,作為中國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藏族聚集地之一,78例確診患者全部治愈。全國人大代表、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説,把基層醫院發展成為三甲醫院,可從根本上解決偏遠百姓的看病難問題。

——易地扶貧,促東西協作

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實情況,易地搬遷精準幫扶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百姓,開始嶄新生活。但由於集中安置區大多産業基礎薄弱、搬遷民眾文化水準較低或缺乏生存一技之長,就業成了最大的難題。丁秀花對此提出建議,以拓寬就業為目的,辦出有特點的職業教育。

202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在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錢學明看來,讓中西部地區、尤其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承接東部地區轉移産業,不僅滿足易地搬遷後所形成的就業需求、助力脫貧攻堅,還能讓國家保留完整産業鏈、有效應對經濟風險和挑戰。

“鼓勵和支援中西部安置區開展‘産教融合建設試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當地用工企業開展就業培訓,幫助搬遷民眾提高生産技能。”錢學明建議。

——産業扶貧,完善造血功能

産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長期脫貧更應依靠産業。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自2011年起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莎車縣引導維吾爾族民眾種植葉黃素生産原料萬壽菊花。截至目前,該企業以幫助南疆6萬多戶、近20萬人擺脫了貧困。

全國人大代表、晨光集團董事長盧慶國強調,應不斷增加邊疆地區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所發揮的産業帶動、産業扶貧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在邊疆地區”。

豐富的旅遊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産業的一大優勢。與此同時,資源利用不充分和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遭破壞,也是這些地區正面臨的保護與發展困境。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龔勝生今年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的提案。其中案例寫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佈著8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其中恩施州86個特色村寨已經實現2萬餘貧困戶的穩定脫貧,每人平均收入高於全州平均水準。

龔勝生建議,加大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法制保護力度和財政支援,全面編制保護與發展規劃,科學劃定全國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驗區。(完)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要聞

現場

聚焦

聲音

全媒體

多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