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中國怎麼辦?聽聽代表委員説

文章來源:中新社 發佈時間:2020-05-23 10:25:40 責任編輯:蘇向東
作者:王慶凱 賀劭清 來源:中新社 2020-05-23 10:25:40

(兩會·戰疫)全球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中國該怎麼辦?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全球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中國該怎麼辦?

新冠肺炎何時結束?儼然成為“世界之問”。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近日表示,新冠病毒或許永遠不會消失,全世界要做好與之共存的思想準備。

與邁克爾·瑞安相似的觀點並不鮮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也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與人類共存。

新冠病毒長期存在,將對人類社會帶來諸多改變。中國應為此作何準備?正在此間參加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有話説。

謀佈局:完善防控政策設計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是世界各國長期面臨的重大挑戰。此次疫情,中國經不懈努力有效控制疫情發展,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做出貢獻。但不可否認,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一些短板。

做好長期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準備,首先應從政策設計層面著手,即完善公共衛生制度體系。

王辰給出三點建議:醫學教育方面,建立真正吸引優秀人才的機制;醫學研究方面,構建一個能夠統籌國家醫學研究大格局的國家級醫學研究機構;疫情防控方面,要建立醫防結合、醫防融合的疫情應對機制。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看來,健全的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須有法律支撐,因此需完善法制建設,強化公共衛生應急法治保障。

近年來,中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理念、機構設置等的調整較大,法制建設未及時修訂與調整,部分法律條款已顯滯後。皮劍龍認為,下一步應對現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法律規範進行更新、修訂,也可考慮以司法解釋形式引申到相應領域。

他還表示,應加快地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立法工作,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進地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法律規範的制定。中央則應加強對地方立法的技術指導。

備糧草:充足醫療物資儲備

為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中國建立了醫療物資儲備制度體系,在歷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疫情前期,全國多地醫療防護物資告急,口罩、消殺用品等嚴重短缺,導致不法商販哄抬物價、非法經營,一定程度暴露出醫療物資儲備制度在應急管理中的不足。

湖北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清明認為,當前,亟須科學規劃和構建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醫療物資儲備體系,建立全國疫情防控物資統一調度機制,統籌協調安排防控資源。

他建議,建立多層次醫療物資儲備體系,發展央儲、地儲、個性化儲備相結合的模式;結合經濟水準、人群活動等因素,增加中央和區域儲備預算;完善醫療物資供應鏈體系建設,實時監控儲備藥品、醫療器械和佔用資金等。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涉及大量採購應急物資。同樣來自湖北的全國人大代表何大春就此建議,應儘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應急採購管理體系和採購管理制度,借助資訊化技術在國家層面構建統一電子化平臺,這對解決重大疫情災害發生時物資“緊急”與“短缺”問題極為重要。

心理戰:學會與疾病共存

史學家認為,大流行疾病通常存在醫學和社會學兩種意義上的“終結”。在當前世界各國加速研製應對病毒疫苗及特效藥物之際,幫助人類不再恐懼疾病同樣至關重要。

換言之,大流行結束很可能並非是我們征服了疾病,而是厭倦了恐慌模式,學會與疾病共存。在此意義上,民眾對新冠肺炎的進一步認知和自身的心理建設便成為當務之急。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曾芳認為,通過前一階段疫情防控實踐,民眾也開始認識到,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治的。所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正確看待病毒與人類長期共存的可能,進而做到“心安而不懼”。

人類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次面對未知疾病。在曾芳看來,每經歷疫情都是對個體抵抗力的考驗。與病毒長期共存的可能下,最重要是增強自身體質,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適度運動、積極防護。

另一方面,疫情也是對社會組織能力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檢驗。世界範圍內疫情仍在蔓延,中國新冠肺炎的陰霾尚未散去,我們當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沉穩應對這場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大考。(完)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要聞

現場

聚焦

聲音

全媒體

多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