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輿情調查中心報告:今年兩會,公眾最關注“公共衛生”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發佈時間:2020-05-22 08:22:18 責任編輯:李高思
作者:白雲怡 來源:環球時報 2020-05-22 08:22:18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的不僅是公共衛生,還有經濟、政治、社會以及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雖然疫情在中國已得到控制,海外蔓延的態勢卻遠超之前的想像,目前全球累計確診已超過500萬例,凸顯世界控制疫情的道路仍然漫長,未來不確定性依然很大。當此之際,中國兩會拉開帷幕,《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以“疫情後經濟生活預期”為主題聯合庫潤數據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在經濟恢復的公眾預期方面,國人對中國遠比對他國及國際更樂觀。另一方面,疫情進一步強化了中國人的危機意識,公共衛生與健康不出意外地成為大家最關注的兩會話題。本次調查在5月15日至19日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1568份,覆蓋全國7大區域的10個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

國計民生,哪個領域最重要?他們這麼選擇

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刻,備受期待的兩會在北京召開。調查顯示,對於今年的兩會,公共衛生與健康是最受關注的話題,64.5%的受訪者選擇此項。排在第二的是經濟發展,為55%。接下來,生態環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也都有不低於四成的選擇率。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本次兩會,代表和委員們有關公共衛生與醫療的議案提案遠多於往年,甚至許多非本職領域的代表也遞交了公共衛生領域的議案。有行業專家説,新冠疫情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在公共衛生領域的不足,因而致力於對其作出優化改善。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李為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公共衛生體系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安全。現在中國一線醫療機構對重大傳染病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警覺性不夠,有些臨床醫務人員發現疫情早期線索後,還不清楚上報處置流程,所以未使用直報系統第一時間上報可能存在的疫情。此外,目前的直報系統在醫療機構上報傳染病資訊後仍存在人工審批的中間環節。因此,他將提議建立一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直報系統與長效機制。

在調查中,回答“經歷新冠疫情後,哪些領域對中國國計民生變得尤為重要”這個問題時(如圖),76.7%的受訪者認為醫療衛生尤為重要,認可度最高;第二高的是科學技術進步,有54.2%的受訪者選擇此項;經濟發展排名第三,中選率54%。

從細分人群看,關於醫療衛生的重要性,個體工商戶(85.2%)和青年學生(81.8%)的認同度更高;對於社會民生領域的重要性,高學歷和企事業單位管理者認同度更高,提及率均過半。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經歷過這場疫情,許多人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改變,生命與健康安全必然會排在人們重要性認知的首位,尤其是中國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都取決於疫情的控製程度,所以醫療衛生與健康必然成為人民關注的最大焦點,各界的表達欲、參與度會空前提高。不過,隨著未來形勢好轉,人們的認知會相對發生變化。

張頤武認為,由於青年學生尚未複學,個體戶是本次疫情直接受到衝擊的群體之一,他們成為最關注醫療衛生領域的細分人群不足為奇。而企業管理者從宏觀角度看,其著眼點和側重點自然會有所不同。

美國是“最讓人失望的國家”

應對疫情,各國採取的措施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調查顯示,在回答“您對下列哪些國家的新冠疫情防控的現狀感到失望”時,高達86.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應對疫情最讓他們失望的國家。受訪者最為失望的第二個大國是英國,有29.0%的選擇率。相比之下,對於中國的疫情防控現狀感到失望的受訪者僅佔4.9%。

“有比較才有鑒別。這説明中國民眾普遍對中國政府的疫情應對表現比較滿意,對未來中國疫情的防控形勢也十分樂觀。”張頤武表示,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有世界上最強的醫療水準、最優秀的衛生人才儲備,但現在卻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個反差讓很多國人都非常錯愕,這種反差可能是導致失望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國也是類似道理。

這一結果與國際社會對美國防疫表現的看法是一致的,儘管美國領導人19日還在宣稱美國感染人數世界第一是因為美國的檢測數量全球最多,並稱這是“榮譽勳章”。5月18日,德國科爾伯基金會公佈的一項對德國民眾的調查顯示,由於當前的健康危機,73%的受訪者對美國的看法變差,1/4的受訪者對中國的看法有所改善;只有37%的德國人仍然希望與美國保持更密切的關係,比去年下降13個百分點。

在美國的另一個盟國英國,無黨派智庫外交政策組織5月開展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鋻於華盛頓應對新冠疫情的表現,只有28%的英國人相信美國會在世界上採取負責任的行動,這一比例相比1月份下降13個百分點。

從公眾對疫情後各國經濟社會恢復與發展的預期來看,美國也“最不樂觀”,超七成(71.1%)受訪者作此判斷,比排在第二位的印度高出43.4個百分點。對義大利、英國等國經濟社會恢復情況持悲觀態度的受訪者佔比較低,均不超過兩成。僅有5.7%的受訪者對中國的經濟社會恢復狀況表示擔憂。

與世界經濟形勢預期相比,受訪者普遍對中國經濟恢復前景更樂觀。近五成(47.3%)受訪者認為世界經濟形勢恢復到疫情以前需要1至3年,四成(40.4%)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形勢恢復到疫情以前僅需6個月至1年。

清華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常委李稻葵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儘管消費、外貿、就業等領域均會受到一定衝擊,但當前疫情不會動搖到中國經濟的根本,中國經濟有望在未來2-3年間恢復到疫情以前的水準。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呈樂觀態勢,中國有多重經濟和社會手段對衝疫情造成的影響。

張頤武認為,這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復工復産相比歐美處於領先位置,“這個位置非常重要,這將意味著未來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仍然會很大,反全球化與西方同中國脫鉤的努力都將付出巨大成本”。

“中國人危機意識變得更強”

受疫情影響,這屆畢業生沒有了線下答辯,沒有了往年的畢業典禮形式……更為重要的是,部分畢業生求職的標準在發生變化。本次調查的195名應屆畢業生受訪者中,41.5%表示找工作的考慮因素中,待遇的重要性降低,但與其他因素相比提及率還是最高。重視度被降低的還有:所學專業的匹配度、崗位工作強度、企業規模和性質等。

在本次調查的1171位受訪已工作者中,近八成人心態穩定,表示正處在積極工作或安心工作的狀態中:有較強進取心的受訪者佔比最高,達45.8%;約1/3的受訪者表示會“安心工作,維持現狀”。

李稻葵表示,保障就業是中國穩定民生的重點,其核心在於保障800萬新畢業的大學生的就業。他表示,就業可能會為社會帶來一些焦慮情緒,但這本質上不是中國經濟運作的核心問題,可以用多重社會手段去化解,比如以高校為平臺,讓大學畢業生們做一些社會服務工作並支付一定酬勞。

連續幾個月的疫情,迫使人們“降級消費”、保守消費。調查顯示,2020年剩下的時間,大幅縮減境外旅遊和奢侈品消費的受訪者佔比最大,減少外出就餐排在第三。與此同時,疫情讓中國人危機意識變得更強,計劃增加穩健型理財的受訪者佔比最高,達55.8%;38.9%的受訪者計劃增加保本理財。

李稻葵説,投資、消費、外貿這三大板塊,今年受到最大衝擊的是消費。“疫情第一階段的影響主要在衛生方面,第二階段是復工復産,現在我們已進入第三階段,即消費信心的恢復。”他認為,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消費的基本恢復或許要等到今年10月。

疫情對人們生活和想法的改變還有很多:問及疫情結束後最想去的旅遊目的地,中國是首選,提及率最高(33.3%),日本是提及率最高的國外旅遊目的地,提及率近三成。排在接下來幾位的分別是新加坡(18.0%)、南韓(15.8%)、泰國(10.8%),而美國和西班牙等國排名都十分靠後。很明顯,疫情影響嚴重程度正成為中國人選擇旅遊目的地的重要參考之一。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要聞

現場

聚焦

聲音

全媒體

多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