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共話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

文章來源:新華網 發佈時間:2020-05-21 17:01:23 責任編輯:趙超
作者:袁思陶、伊媛、邢賀揚 來源:新華網 2020-05-21 17:01:23

新華網北京5月21日電(袁思陶、伊媛、邢賀揚)5月21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部分委員接受新華網文化頻道專訪,就大力發展博物館“雲展覽”、加強社區美育建設、制定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加大文化扶貧力度、建設美麗鄉村要倡導“一村一品”等提出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 劉玉珠

劉玉珠:服務當下與未來,大力發展博物館“雲展覽”

疫情期間,博物館“雲展覽”的便捷安全性凸顯,服務不打烊、展覽不落幕、精彩不打折,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産品。面對公眾的需求,以及數字網路、融媒體傳播等技術的不斷賦能,博物館“雲展覽”將進一步發揮優勢稟賦,迎來變革。

為推動博物館“雲展覽”更好發展,還需要從這幾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要加強博物館“雲展覽”的總體設計和頂層規劃;二是要加大經費投入,推動博物館“雲展覽”建設;三是要加大科技支撐,支援“雲展覽”相關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四是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同建設“雲展覽”體系;五是要探索“雲展覽”品質反饋評價機制,建立不同層次和性質的“雲展覽”評價體系和推廣矩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許江

許江:加強社區美育建設

美既是人類獨特的智性方式,又是每個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根基。美育是有關美的智性教育,是對人心靈的一種孕育,也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素質教育、行為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世界各地藝術家及專業院校面向社會開放藝術專業通識課程,開展網上展演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撫慰了人們在疫情期間浮躁的心。在此,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藝術教育和社會美育的重要意義。我們每一個人既是美育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美育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從而在踐行社會美育的過程中,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引領整個社會向上向善向美的風尚。社區美育作為打通社會美育的“最後一公里”,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為此,我呼籲結合當前疫情帶來的社會、人們交流方式的變革,提議從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來推動社會美育的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 吳為山

吳為山:制定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

美術館承擔著對視覺文化成果的收藏展示、研究梳理、公共教育的重要職責,對於國家文化的傳承與積累以及引導美術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而美術館的藏品承載著國家、民族的文化記憶,是美術館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美術館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呈現繁榮景象,藏品數量快速增加。然而,與日漸豐富的藏品資源形成反差的是,由於各種歷史原因,至今尚無出臺統一的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給美術館藏品的科學保護和規範管理帶來諸多困難。

為此,我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儘快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美術館藏品定級標準,明確不同級別藏品的劃分依據和具體要求,完善美術館藏品管理基本制度體系,提升美術館藏品的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管理水準;二是在美術館藏品的級別劃分上,可參照《文物藏品定級標準》,將藏品分為珍貴藏品和一般藏品,定級的標準則應著重考慮“作者”和“作品”兩個核心指標項;三是美術館藏品定級是一件複雜、細緻的工作,需要慎重對待,國家文化行政部門可組織相關專家,根據美術館實際情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美術館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術館藏品的定級原則和定級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徐裏

徐裏:加大文化扶貧力度 豐富文化扶貧手段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這已成為做好扶貧工作的共識。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國家大力氣改善貧困地區物質條件的同時,當地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缺乏仍比較突出,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規劃,以更好地服務於整體扶貧工作全局。

鋻於此,我建議:相關宣傳文化部門積極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以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方式,切實調動貧困群眾主動脫貧、艱苦奮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文化扶貧的組織領導,提升文化部門在扶貧工作整體規劃、頂層設計中的重要性;完善文化扶貧梯隊建設,著重解決貧困地區文化人才短缺問題;加大産業帶動扶貧工作力度,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李翔

李翔:對中醫藥法規體系統籌考慮、整體改革

中醫藥是我國的特色醫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長期以來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了保障,而且對人類健康和世界文明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大顯身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出獨特優勢。要想全面振興中醫藥,當務之急是要改變中醫藥西化的現象,對中醫藥法規體系統籌考慮、整體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楊曉陽

楊曉陽:美麗鄉村要落到實處,就要倡導“一村一品”

鄉村文化是歷史形成的。不同人群、不同環境,根據實用和美觀這兩個要求,來建造自己的生存空間。一股風地把所有農村都修成標準化,歷史上的文化精華、理想美感就會被破壞掉。

民間藝術是民族藝術的根系和土壤。每一個村子的審美特色都是民間藝術與文化傳統的體現。民間傳統藝術是民族藝術的根基與土壤,具有指導作用。典型的國家保護文物,像故宮是民族藝術的樹冠和花朵;而民族藝術的根基與土壤就存在於一村一鎮當中。一村一鎮的藝術受到重視,大眾教育才能貫穿其間。

我們是農業大國,村鎮文化是我們的立足點。留住心、留住傳統、留住美感、留住我們中華民族這些獨特的本源文化,是我們中國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將所有的農村都搞成一個模樣,要倡導“一村一品”, 將中國文化的根系留下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劉萬鳴

劉萬鳴:擴大國內大博物館出國辦展自主權,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近幾年,境外文化機構積極在華聯合辦展,但國內博物館由於審批程式繁瑣,聯合出境辦展較少。在國內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展覽中,具有較高策展能力的國家級大館自主聯合策劃的展覽少之又少。針對國內博物館對外交流辦展中問題,我建議:

一是加強對外交流展覽的政策引導,簡化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出國辦展審批程式。加強對外展覽的頂層設計,引導國內博物館從國家文化戰略大局出發,分主題、有側重做到系統而全面展示中華文化,避免“千展一面”。

二是放寬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聯合辦展限制。積極支援國內博物館密切合作,賦予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幾所策展實力較強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聯合對外交流辦展的權力,使之可以方便組織各級各類文博機構聯合舉辦對外展覽。

三是優化展覽格局,打造中國博物館展覽品牌。深入發掘我國歷史文化資源,平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種文化關係,主動推介國內博物館精品展覽,拓展辦展思路,創新展覽形式,鼓勵博物館加強境外巡展策劃,打造一批中國博物館展覽品牌,講好中國故事,為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董希源

董希源:加強引導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助力“一帶一路”文化交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以民營文化機構、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為主體的新文藝群體已經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力量。

做為一名自由職業畫家、新文藝群體的一員,本人通過調研與了解,現就如何加強支援與引導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提出以下建議:團結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加強思想引領與專業提升;加大對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的資金扶持與展覽展演場地支援;完善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的職稱評定工作,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重視人才培養;支援自由職業藝術家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參與志願服務,參與文旅融合事業,參與鄉村振興工作;支援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 駱芃芃

駱芃芃:儘快搶救、保護與收藏年邁藝術家的作品和藏品

我國八十五歲以上卓有成績的藝術家一百多位,他們已步入暮年。他們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長起來的優秀的藝術家,也是新中國成就的建設者和見證人。他們學術精深、藝術傑出、人生卓越,作品和藏品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

他們熱愛祖國,不願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作品拍賣流失,也不願留給不解其義的後人繼承或變賣,渴望捐獻給國家。他們希望自己的藝術生命有一個合理的延續。所以,目前亟待有一個國家權威機制定的政策,對他們的作品和藏品有一個妥善的接納辦法,這件事本身也是對他們一生從藝的一種肯定。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 吳洪亮

吳洪亮:充分發揮藝術的心理療愈功能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藝術是輔助心理創傷治療的有效方式。藝術是很好的情緒抒發手段,尤其是對心理髮展還不完善的兒童來説,在治療的過程中,繪畫、攝影、拼貼等直觀的圖像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們傳達想法,也能讓諮詢師更好地理解和判斷他們的狀態。此外,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也積累下大批具有心理療愈價值的藝術作品與經驗,這些沉澱在民族記憶中的藝術形式能給人們帶來文化的歸屬與慰藉。

對此,我有以下四點建議:第一,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如繪畫心理治療的相關內容,讓青少年學會通過藝術的表達方式來抒發、轉換情緒,增強青少年的心理韌性;第二,在大學通識課中開設有關藝術心理學的課程,在藝術院校的創作課程中增強藝術心理學的比重,並加強藝術心理學及相關學科的跨界研究,促進其成果的廣泛運用;第三,對疫情等災害影響嚴重地區的公共空間形象進行深度規劃,鼓勵藝術家為公共空間創作具有心理療愈元素的藝術作品,深度服務更廣泛的人群;第四,結合最新科技成果,開發應用程式、可穿戴設備,連結線上的心理自助評估與干預平臺,融入具有積極元素的優秀藝術創作,幫助大眾以藝術為導向調整生活狀態,建構從個體到群體的心理健康實時守護。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導 劉月寧

劉月寧:促進藝術教育協調發展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當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支援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民辦藝術教育的發展有效地補充了教育經費的不足,增加了藝術教育供給方式的多樣化,為更多渴望在藝術方面發展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培養的機會,促進了國民素質的廣泛提升。同時還為國家培養了大量藝術專業人才,滿足社會對此領域人才的廣泛需求。

為此,我在連續多年關注、調研民辦藝術教育的基礎上,對推動民辦藝術教育發展,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專項政策傾斜,推動民辦藝術教育發展; “破圈”藝術教育壁壘,打通公辦、民辦藝術教育互通機制;增加“生命教育”比重,讓藝術教育成為生命教育的有效載體。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影視導演 劉家成

劉家成:引導社會資本更積極地參與文物合理利用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傳承發展文化的功能。對文物進行合理利用是充分發揮文化以文化人作用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文物保護和利用是有機統一的,合理的利用對文物的保護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只有吸收社會資本投入文物保護,實現合理利用,才能調動起社會各界保護文物的積極性,更好地保護文物。

為更好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文物合理利用,我建議:完善文物分級分類保護的細則,允許對保護價值不高的歷史建築做適當的調整或重建;合理控制文物利用和開發強度;放寬文保區建築的使用權轉讓限制。

兩會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要聞

現場

聚焦

聲音

全媒體

多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