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東風送暖,春回大地。3月,一年一度全國兩會召開,共商發展大計,舉國高度矚目。
解決“新官不理舊賬”、消除奇葩證明、緩解“大城市病”、嚴懲暴力傷醫、治理校外託管亂象、提速降費……每年兩會,總有一些話題“脫穎而出”,引來廣泛熱議。
今年兩會哪些話題最熱、網民最關心?人民網將充分運用大數據作為參考依據,捕捉兩會熱點,解讀背後世情。
“兩會熱1℃”系列報道,帶你到兩會熱點裏面瞧門道。
執行難的問題由來已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案件井噴式增長,一些執行案件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執行,人民群眾把它稱作“執行難”。
“‘基本解決執行難’這一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3月1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這一鏗鏘的話語,引起會場內外廣泛熱議。據人民網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統計,3月12日至3月14日8時,涉及“基本解決執行難”的新聞報道7465篇、微信文章3593篇、APP文章3884篇、論壇文章275篇。
解決執行難,不僅是一場關乎民心民願的攻堅戰,更是一場關乎公平正義的保衛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基本解決執行難”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彰顯了中國法治文明的進步。
三年大考交精彩答卷 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
早在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就提出了“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時間表,並作出“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鄭重承諾。
一諾千金。全國各級法院迅速行動,解決執行難工作隨之展開。
安徽,一場強有力的“江淮風暴”席捲江淮大地;山西,“聯合利劍”月活動劍指執行難;河北,三級法院院長親自抓執行成常態、江西,43家省直單位“握指成拳”助執行攻堅……
三年來,全國各地人民法院動真格、出硬招、見實效。3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的最高法工作報告中,專設一部分來説明2016年以來推進“基本解決執行難”情況。最高法工作報告指出,“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了執行難問題”這一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
據統計,3年來,人民法院共受理執行案件2043.5萬件,執結1936.1萬件,執行到位金額4.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8.5%、105.1%和71.2%,解決了一批群眾反響強烈的突出問題,基本形成中國特色執行制度、機制和模式。
人民法院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執行工作是勝訴當事人實現權益的最終保障。執行是否到位,是法院審判工作有效實行的最後一公里,也是人民群眾衡量是否滿意法院工作的一桿尺規。
“這三年我們執行案款,也就是裝到當事人口袋裏的真金白銀4.4萬億,同比增加了71.2%。”在3月11日舉行的攻堅“基本解決執行難”記者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指出,執行難問題成因複雜,執行程式中各種矛盾交織疊加,在攻堅執行難過程中,人民法院構建綜合治理工作格局,清理了一大批歷史積案,打理推進執行模式變革,加大執行規範化建設,尤其通過資訊化手段和制度創新破解了“查人找物難”“打擊規避執行難”“財産變現難”和“執行管理難”四大難題。
由於執行環境的變化,當事人自動履行率也在提高,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合在一起,人民法院裁判書自動履行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左右。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中的“合同執行指標”,中國在評估中位列全球第六。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只有法院的判決得到有效執行,司法公正和權威才能更好地得到彰顯。
貴州法院3年間實際執行到位金額590.4億元,比增長110.36%;陜西法院與公安機關聯合執法先後布控被執行人車輛2106台,扣押到位車輛價款約2.23億元;廣東法院3年來執行到位金額3120億元,有財産案件法定期限內實際執結率上升為96.8%;安徽法院僅去年就執行結案286253件,執行結案率達93.45%,居全國法院之首……
數據最具説服力,不難看出,經過三年全國法院廣大幹警的共同努力,“基本解決執行難”在取得階段性成效,完成預期目標的同時,也向全國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構建執行工作大格局 實現執行模式大變革
一名“老賴”藏在新疆躲債,但由於上了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他無法乘坐飛機和高鐵。後來家中有事,他歷經三天三夜,倒了四趟綠皮車才回到江蘇無錫。到家後,他立即到法院償還了欠款。
在南極旅遊的“老賴”,準備回國時,發現自己成了失信人員,無法購買返程機票。著急的他於是委派公司工作人員來到法院,同債權人協商達成執行和解協議,支付了30萬元現金,並提供由保證人的三套房屋作為擔保。法院從“黑名單”中將其移除後,他才得以購買返程機票回國。
看似荒誕滑稽,卻都是真實案例。
出行受限、購房受阻、貸款不得,星級酒店沒法住,開辦公司有難度……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採取11類150項懲戒措施,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366萬人迫於壓力自動履行義務。嚴厲打擊拒執行為,全國法院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判處罪犯1.3萬人,拘留失信被執行人50.6萬人次,限制出境3.4萬人次。
“幾十年沒能解決的問題,兩三年內真能解決嗎?”有基層法院法官也曾心裏沒底。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切實解決執行難”,最高人民法院堅決貫徹落實《決定》作出的重大部署。2016年3月,提出了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破除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藩籬。2016年6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這是指導破解執行難題、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維護法律權威的綱領性文件。
三年趕考,“基本解決執行難”階段性目標實現。這份考卷,人民法院是如何作答的?
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劉貴祥做客人民網兩會訪談時給出了答案。
——緊緊依靠黨的領導,推動構建綜合治理執行難工作格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中央政法委領導下,執行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以現代資訊技術為支撐,實現執行模式重大變革。建立完善全國四級法院統一使用的“總對總”網路查控系統,與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16家單位和39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網,覆蓋存款、車輛、證券、不動産、網路資金等16類25項資訊,對被執行人主要財産形式“一網打盡”。
——推進聯合信用懲戒體系建設,出重拳打擊拒不執行行為。2016年以來,會同國家發改委等60家單位推進失信懲戒機制建設,採取11類150項懲戒措施,對失信被執行人擔任公職、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出行、購房、投資、招投標等進行限制。
——規範適用終結本次執行程式,破解無財産可供執行案件管理難題。為防止終本程式被濫用,將原本有財産可供執行的案件納入終本案件範圍,最高人民法院緊緊抓住終本案件合格率這一關鍵指標,建立完善統一的無財産可供執行案件處置和管理機制。
從“一紙承諾”到“滿意答卷”,執行難,這一司法領域的頑疾正得到有效化解,成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生動寫照。“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只有真正執行了判決,人民群眾才能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司法的公正。”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袁愛平説。
新起點上破解執行難 一批頂層設計受矚目
三年來,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實現了執行模式的重大變革,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執行制度、機制和模式。
人民有所呼,司法有所應。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但“切實解決執行難”的考題並未結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法院如何再啟新局?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在有些方面、有些地區,執行難問題仍然存在甚至還較為突出。下一步,我們將咬定青山不放鬆,不斷鞏固“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
“執行難的病症在法院,病因在社會環境,病根是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足。”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呂忠梅説,應該抓住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契機,倒逼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今年2月25日,中央召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執行工作推動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而社會誠信體系的完善能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董開軍説,如果能以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為契機,從國家層面完善公民“信用畫像”,打造公民“信用身份證”,形成處處憑信用、事事看信用的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執行自然也就會變得“不難”。
法者,治之端也。多位代表委員呼籲加快出臺“強制執行法”。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説,當前較為完善的執行司法解釋體系已經建立,但存在效力層次不高、對相關部門約束力不夠等問題,急需出臺統一的“強制執行法”,規範執行程式,明確相關協助部門的義務和責任。
“破解執行難的關鍵,在於頂層立法,讓守信成為一種自覺。”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認為,有必要從頂層法律制度設計入手,通過立法提高拒不履行判決的成本,迫使大部分當事人自覺履行生效判決,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問題。
經歷了刮骨療毒的痛苦,也實現了脫胎換骨的新生。在新的起點上破解執行難問題,人民法院多了一份堅定自信,多了一份睿智從容。
劉貴祥透露,《強制執行法》已經被列入立法計劃,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按照人大常委會的要求,緊鑼密鼓地起草《強制執行法》,爭取在今年年底向全國人大提交。還有和強制執行密切相關的企業破産制度的完善、探索制定個人破産制度等等一些系列制度也正在研究制定之中。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