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兩會觀察)把握“三組關係” 中國政協錨定發展新方位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電 題:把握“三組關係” 中國政協錨定發展新方位
作者 夏守智
全體會議、小組會議、界別協商會議、“委員通道”……經過10天密集日程安排,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13日圓滿落幕。從大政方針到民生實惠,2100余位政協委員履行參政議政職責,為國家發展建諍言出良策。
隨著大會落幕,外界可以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所作常委會工作報告和閉幕會講話中,發現中國政協錨定發展新方位的“密碼”。
汪洋指出,做好今年政協工作,必須講政治、顧大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時”和“勢”的變化,增強“難”和“憂”的意識,把握“穩”的要義、強化“進”的措施。
可見,“時”與“勢”、“難”與“憂”、“穩”與“進”,是未來一段時間政協工作必須把握的“三組關係”。
3月1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圖為委員們走出會場。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時”和“勢”
在中國哲學傳統中,向來注重把握“時”“勢”之變,主張審時度勢、應勢而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觀大勢”。他曾指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並且常做常新的課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項事業展現出生機和活力,此為“時”。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此為“勢”。
作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政協如何應時順勢更好發揮大團結大聯合優勢,廣受關注。
談2019年工作任務時,汪洋提出,“要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人民政協履職工作的中心環節,崇尚團結、增進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共創復興大業。”
他還要求,政協為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貢獻智慧和力量。積極開展高層互訪,創新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機制。
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賴明、吳為山、潘建偉、霍啟剛、石紅談新時代政協履職。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難”和“憂”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當前,中國國家建設面臨各項任務和挑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第一個百年目標,關乎每位中國人切身利益。2018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但仍有貧困人口1600余萬。
怎樣啃下“硬骨頭”,讓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是項艱巨任務。政協須有“憂患”意識。
去年,6位政協副主席分別帶隊分赴6省區34個貧困縣實地調研。政協委員針對精準扶貧提出提案200多件,內容涉及産業扶貧、教育扶貧和扶貧搬遷等多方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汪洋在報告中著重就此做出部署。大會期間,無論小組會議還是大會發言,均有委員針對精準扶貧提出意見建議。
閉幕會上,汪洋指出,“努力使建言資政更加建之有方、言之有理、資之有效”,“政協沒有名譽委員,只有責任委員,所有委員都要盡職盡責,用心用力”。
過去一年,政協把品質導向鮮明樹立起來,推動政協工作從注重“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麼效果”轉變。
3月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工商聯界別委員舉行小組會,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圖為全國政協委員李漢宇舉手發言。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穩”和“進”
慎始敬終,行穩致遠。“穩”的要義為何?報告指出,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統攬政協工作的總綱;把推動政協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作為新使命;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政協工作的中心環節。
通民心,道民意;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開拓創新、積極進取;政協勠力築牢穩固“地基”,建起履職“高樓”。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汪洋強調,要崇尚創新、勇於創新,加強協商民主建設,推動政協協商民主制度程式和運作方式的完善。
今年政協大會開界別協商會議的先河,49個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單位負責人分別參與界別協商會議和委員小組討論,就領域內熱點議題展開溝通交流。有評論人士認為,這是推進協商民主建設的一次積極探索。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政協也將迎來七十華誕,歷史正期待人民政協新作為,書寫中國民主政治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