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新聞現場

要聞直播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訪談現場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觀察

圖跡微視外眼看兩會兩會"帶節奏"

數讀秒懂報告全解讀兩會"沸騰點"

獨家策劃

世相中國習觀傳習錄中國3分鐘

幀像學習V碰詞兒HI中國人

當前位置:正文

兩會書記市長談——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

文章來源:中國報道 發佈時間:2019-03-13 15:15:26 責任編輯:黃磊

編者按:

《中國報道》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聚焦高品質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熱點話題,推出“兩會書記市長談”系列報道。今天推送第五篇——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

△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

深圳,一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在今年又迎來了新機遇: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深圳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增強核心引擎功能”。

“規劃綱要的出臺,振奮著每一位深圳人。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寫在一個規劃綱要裏,這本身就是一個創舉,非常具有前瞻性。”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規劃綱要印發之前,深圳市政府、當地企業、民眾等社會各界都對其充滿了期待,都極其看重其中的發展契機和機遇。”

據吳以環介紹,規劃綱要印發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就開始學習、研究規劃綱要,研究如何貫徹落實;社會層面,深圳的學校、企業、社會團體等也都充滿了學習的熱情。尤其是企業,對規劃綱要反應非常快,有些企業已經在考慮如何佈局。“規劃綱要深得人心,各方面對規劃綱要的積極反應,是規劃綱要能夠得以實現的一個很好的前提。”

深圳、香港優勢疊加,有利規劃綱要落地

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大戰略定位是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規劃綱要中對深圳的定位是,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深圳作為大灣區中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之一,自規劃綱要發佈以來,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全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會議要求,旨在擔當起中心城市的定位,在大灣區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攜手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吳以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規劃綱要中也提到,香港要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産業……因此,深圳未來發展依然要學習香港、依託香港、服務香港。”吳以環如是説。

在吳以環看來,香港在國際人才、國際視野、國際平臺等方面的優勢都非常明顯,而深圳的優勢則在空間、産業轉化、人口基數等方面。兩者的優勢如果能夠疊加,就能把雙方優勢發揮到極致,這對規劃綱要的落實非常有用。

創新要素便捷流動,破除障礙迫在眉睫

事實上,深港雙方已經建立了常態化聯絡機制,深圳在促進深港緊密合作方面採取了積極舉措。

據介紹,深圳將與香港合作建設好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努力在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科研資金流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創新要素流動最便捷、創新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除此之外,深圳正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建設光明科學城,瞄準世界科技最前沿和國家需求,佈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高端科研機構,旨在打造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心。與此同時,深圳還規劃了七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將大力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産業。

“提到創新,很多人認為創新就只是科技創新,事實上,創新不僅包括科技創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吳以環坦言,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迫切的是要為創新要素的便捷流動破除障礙。因此,當前深圳還正在謀劃出臺一批便利港澳居民的服務措施,將在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盡可能享受市民待遇,為港澳居民,特別是港澳青年搭建更多平臺,創造更多條件。

除了正在著力打造新興産業的重要策源地,深圳還將進一步加強與穗港澳等城市在科技金融、智慧財産權保護、創新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加快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依法實施更加嚴格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強廣深港澳高等教育開放式合作,打造大灣區創新創業的最佳首選地。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以來,深圳就舉全市之力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強核心引擎功能,打造前海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吳以環總結道。

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他説中國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新聞
現場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