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新聞現場

要聞直播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訪談現場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觀察

圖跡微視外眼看兩會兩會"帶節奏"

數讀秒懂報告全解讀兩會"沸騰點"

獨家策劃

世相中國習觀傳習錄中國3分鐘

幀像學習V碰詞兒HI中國人

當前位置:正文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記者會傳遞三大明確信號

文章來源:光明網 發佈時間:2019-03-12 13:24:06 責任編輯:吳疆

原標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會傳遞三大明確信號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會傳遞三大明確信號

3月9日15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邀請了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梅地亞新聞中心舉行主題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會。

這次會引發了廣泛關注,得到了高度評價。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為了解這次會的深意,《國資報告》採訪了多位專家。他們提到,本次會傳遞出了三大明確信號。小新為你分享如下——

信號一

顯示了經濟持續向好的信心

三大潛力蘊育著巨大發展機遇

肖亞慶在會上提到,從數字看,中國市場的潛力很大,中國經濟的潛力很大,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發展的潛力也很大。

對此,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認為,這一講話是對近年來中國經濟及國有企業發展發展狀況的準確表達,更是對中國經濟及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未來發展的恰當預期,增強了國有企業在2019年實現高品質發展的信心。

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中一直髮揮著主導和引領作用。國有企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增長密不可分。宏觀經濟“穩中有進”既反映了國有企業穩步發展的態勢,也為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環境。

胡遲表示,從宏觀經濟看,近年來,在日益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國經濟遵循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了高品質的發展,經濟運作一直保持在合理區間。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6%,總量突破90萬億元,又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綜合分析我國經濟成長的階段與國內外各種環境因素,可以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宏觀經濟良好的基本面夯實了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提升了發展的韌性。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經濟結構繼續優化。

從消費潛力看,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消費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我國即將實現全面小康,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我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水準。

從投資潛力看,我國近年來的投資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然處於較高水準,而且從每人平均投資規模看,目前我國的水準並不高,低於同期美國、南韓、日本、德國發達經濟體的水準,投資增長仍有很大空間。投資結構也持續優化,2018年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增速分別比上年加快2.7和4.7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投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這些利好因素都説明未來的經濟發展仍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永真表示,進入經濟新常態之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以往時期,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釋放的紅利對國有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加大。黨的十九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又取得了新的進展與明顯成效。

盧永真表示,以中央企業的經營業績表現為例,2018年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利潤均創歷史新高,百元利潤率、銷售利潤率比2017年同期都有增長。

“這一良好發展態勢在今年得到了延續”,盧永真説,肖亞慶在會上披露的2019年1-2月份中央企業的經營數據印證了這一點,如營業收入同比增加3.9%,利潤增長15.3%,成品油銷量增長9.6%,天然氣銷量增長7.4%等。

盧永真説,展望未來,宏觀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國有企業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所以説,國有企業繼續保持良好態勢有堅實的支撐,中央企業、國有企業還具有很大的向上潛力。”

信號二

昭示了國有企業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

清理規範各類補貼是為了更好公平競爭

在回答外媒關於國企補貼的提問時,肖亞慶表示,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樣,國有企業也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地發展壯大。國資委對中央企業進行過梳理,中國的法律法規沒有專門針對國有企業補貼的規定,中央企業也沒有基於所有制的補貼,也就是説沒有只給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不給別的企業的補貼。

肖亞慶還透露,目前,國家和有關部門正在清理規範各類補貼,這將有利於為各類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積極推進公司制改制,建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組成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了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企業獨立參與市場競爭。

周麗莎還提到,當前國有資産監管方式正在加速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管資本的基本目標,就是進一步堅持國有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方針,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市場化運作,鞏固和強化國有企業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

與此同時,周麗莎認為,這幾年各級政府都在深化推進“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這將有利於為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條件,有利於提高各類企業的競爭力。國有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開公正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對於國有企業的補貼問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在接受《國資報告》採訪時表示,我國的財政補貼的發放依據是各個行業的産業政策,典型的比如新能源、光伏,以及一些高科技産業、國家的一些重點項目等。“從來沒有明確的規定説,只有國有企業才能拿到財政補貼。”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建新也表示,“我國確實不存在針對所有制的財政補貼。目前的財政補貼程式公平、標準統一,項目申報後,對國企、民企乃至外企一視同仁。”

“一些規模大、實力強的民企拿到的補貼也很多。”王建新透露,他在雲南挂職財政廳副廳長時,分管過補貼發放等相關工作,接觸到的一些大型民企拿到的財政補貼也很多。

張連起説,財政補貼有其必要性,各個國家都有,只不過名目、形式不同。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市場的無效行為和滯後性。

對於如何進一步清理規範財政補貼的問題,王建新建議説,未來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增強財政補貼的公開透明程度,加大相關工作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對這一項工作更加了解。

“另一方面,未來應該更多地運用基金等有償形式,取代無償的財政補貼。”王建新透露,這些年來,無償的財政補貼的數額明顯減少,更多對産業的幫扶已經轉變為有償的基金投資。

張連起則認為,未來應該逐漸把更多的專項性補貼轉化為普惠性的減稅降費。“這樣能夠惠及所有企業,平等對待、內外一體,更加符合競爭中性原則。”

信號三

揭示了2019年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路徑

改革舉措具體明確將有力促進落實落地

在答問時,肖亞慶透露了2019年國資國企的工作思路和一系列部署,即各級國資委和國有企業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貫徹“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瞄準目標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杜天佳進行了進一步解讀。她認為,國資委2019年“一個確保,六個強化”的工作,可以用“夯實一條基準線,打好三大陣地戰” 來概括。

杜天佳説,實現“一個確保”,必須夯實一條基準線。所謂基準線,就是2019 年改革必須實現的基本目標。“一個確保”,就是要確保完成所制定的全年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效益穩步增長,確保發展品質不斷提高。

杜天佳表示,做到“六個強化”,要打好三大陣地戰。所謂陣地戰,就是2019年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要突破的重點領域。

第一陣地,是國企改革陣地,關鍵做好以下“兩個強化”:一是強化改革落地,通過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權多元化,建立規範董事會、落實董事會職權,推進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強化正向激勵等改革措施,不斷增強企業的發展活力和發展後勁。二是強化管理提升,推進企業遵循市場化規則,對標本領域五至十家全球先進企業,用量化的指標來確定追求的目標,通過對比,取長補短,實現“比、學、趕、超”的局面,推動中央企業努力向世界一流水準邁進。

第二陣地,是國資監管陣地,關鍵做好以下“兩個強化”:一是強化職能轉變,加快實現國資監管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通過完善出資人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加大授權放權力度,建立健全授權調整機制等改革措施,不斷提升國資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系統性。二是強化風險管控,聚焦企業關鍵業務、改革重點領域、運營重要環節,根據國際國內社會經濟等情況的變化,做好沙盤推演和壓力測試,突出經營損失調查與違規責任追究,進一步強化境外企業監督,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

第三陣地,是創新發展陣地,關鍵做好以下“兩個強化”:一是強化自主創新,持續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力度,推動製造業加快升級,大力發展前瞻性戰略性産業,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打造以製造業企業為核心,以技術鏈、供應鏈、價值鏈企業為支撐的融合經濟發展集群。二是強化實業主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鋼鐵、煤炭、煤電等産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大力推進産能過剩行業企業資源整合,健全國有企業資産負債約束機制,積極穩妥推進裝備製造、船舶、化工等領域戰略性重組,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電力、有色、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做強做優做精實業主業,不斷提升國有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國資委和中央企業要緊緊圍繞推動實現高品質發展,抓住一切有利條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練好內功,主動作為,迎難而上,把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事業不斷向前推進,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他説中國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新聞
現場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