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新聞現場

要聞直播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訪談現場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觀察

圖跡微視外眼看兩會兩會"帶節奏"

數讀秒懂報告全解讀兩會"沸騰點"

獨家策劃

世相中國習觀傳習錄中國3分鐘

幀像學習V碰詞兒HI中國人

當前位置:正文

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 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佈時間:2019-03-09 17:56:55 責任編輯:劉峻淩

  3月8日上午的兩會記者會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針對有關“一帶一路”的“陷阱”論,強調不是“陷阱”而是“餡餅”。共建“一帶一路”近六年以來,確實出現過“債務陷阱”、“過剩産能”等認識誤區。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我國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不忘初心,精確認知“一帶一路”,才能凝聚共識。只有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規則,以企業為主體,以共贏為理念,以互聯互通為主線,以共同發展為動力,密切合作夥伴關係,才能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

  事實勝於雄辯。在全球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挑戰、世界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堅守共商共建共用三原則,對接各國發展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增強各國發展動力,著力提升各國民生水準,為發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全球化貢獻了力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積極共建,並取得了重要進展。截至今年3月6日,我國已經與123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50多個國際産能合作機制,包括絲路基金在內的為“一帶一路”提供支援的資金平臺超過20個。中巴經濟走廊上的瓜達爾港已吸引包括沙特200億美元的投資和多國參與共建的意願。去年中國也與日本等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第三方合作協議。

  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令“天塹變通途”。東非開通了第一條高速公路,馬爾地夫架起了第一座跨海大橋,白俄羅斯首次發展了自己的轎車製造業,內陸國哈薩克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中老鐵路全面開工。蒙內鐵路建成通車,成為肯亞的“世紀工程”,為當地創造近5萬個工作崗位,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不僅亞非、拉美國家,包括葡萄牙等歐洲國家,也都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開通1萬多班次的中歐班列,成為亞歐大陸上距離最長的合作紐帶。港口建設、航線開通,促進了互聯互通,推動了貿易物流,提升了發展能力,提振了世界經濟,增進了人民福祉。

  展望未來,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必須不忘初心,密切合作。

  一是要堅持合作共贏理念,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發展戰略,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以務實合作來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這是“一帶一路”的初心。

  二是要以互聯互通為主線,強化硬聯通和軟聯通。不僅要加強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硬聯通,而且要加強包括規則、標準、政策等軟聯通。在資訊時代,要促進陸海空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加快建設網上絲綢之路、天基絲綢之路等。

  三是以增強共同發展動力為目標,打造更緊密夥伴關係。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成果屬於世界。在記者會上,王毅強調,在加強“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基礎上,要進一步與各國對接發展戰略,打造新一批重點合作項目,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深化合作過程中更加重視民生的改善。將以共贏理念為指引,以互聯互通為主線,以增添共同發展動力為目標,打造更緊密的夥伴關係。將堅持開放合作,支援經濟全球化,維護多邊主義,攜手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四是加強國際産能合作,打造綠色價值鏈。我國已建立50多個國際産能合作機制,在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基礎上,推動共建經濟走廊,結合“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市場需求,深化投資貿易合作,培育發展優勢産業,打造綠色供應鏈,進而提升其在全球的供應鏈、價值鏈和産業鏈水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貨物、資金、技術的流動,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提升沿線國家經濟實力和發展水準。

  五是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強化國際合作機制平臺建設。目前已經簽署的171個共建“一帶一路”文件涉及大量基礎設施、産能合作等建設項目,不僅中國與當地共建,也需要日本等第三方市場加強合作,加快推進多方共建“一帶一路”,實現互利共贏。只有突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建設,搭建“一帶一路”合作平臺,不斷充實擴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內容,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對“一帶一路”民生項目支援,才可以更好惠及相關國家人民。

  面向未來,“一帶一路”一定會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以共贏為發展目標,密切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動全球經濟實現包容、強勁、可持續增長。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他説中國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新聞
現場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