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嫦娥四號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相繼問世;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生産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
如何讓新動能釋放更加強勁的能量?怎樣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代表委員。
強基礎: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科技創新怎樣帶來新動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徐波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在中科院自動化所孵化的企業中,有研發手機蓋板玻璃缺陷檢測關鍵裝備的,成功解決了困擾行業幾十年的精密檢測難題,實現了規模化應用;也有利用視覺智慧識別技術研製軌道交通綜合智慧檢測車的,改變了國內地鐵巡檢主要依靠人力的現狀,提高了檢測速度和精度,提升了地鐵運營智慧化水準。
在改善民生方面,科技創新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貴州省農科院蔬菜科研團隊研發的蔬菜種植新技術打破了山區的限制,實現從海拔100多米到2900多米都可以種植蔬菜。”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科院外事處處長孟平紅説,8年來,這一技術在貴州19個示範縣得到推廣,經濟效益超過30億元,平均每畝新增純收入1975元。
“狠抓技術創新就是‘原動力’。”全國人大代表、宜昌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説,無論哪個行業,要實現高品質發展都需要努力發展“高、精、尖”。要改變過去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發展方式,聚焦新技術、新産品、新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長王黎明告訴記者:“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中,科學技術是一個核心。我們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的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藍閩波對此十分認同,他表示,在原始創新的一個點上取得突破,很可能帶來産業升級、市場應用等面上的諸多突破。
重人才:激活創新創業能量
創業創新,人才是基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佔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乾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
對這些改革舉措,王黎明委員深有感觸:“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過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在具體管理上從立項開始就要把幾年內要做的事、用的材料、做的實驗都確定下來,把階段性的成果目標確定下來,再進行繁複檢查,這是不符合科研規律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這些舉措反映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心聲,是對科研規律和創新人才的充分尊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員周偉江告訴記者:“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充分釋放人的創造積極性對科技創新至關重要。我們需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讓科技管理更加符合科研實踐規律,去除科研管理行政化,讓更多科研人員能夠靜下心來,在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有更多突破。”
重人才,還需要不斷優化環境,完善創新創業服務。徐波委員説,3年多前,中科院自動化所在中科院率先實施科研人員離崗創業,通過人員雙流動通道和新型股權激勵等措施激勵科研人員推進現有技術成果産業落地,先後孵化了30多家基於自主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
築生態:以系統合力推動雙創
“新動能的釋放需要一種系統合力,需要更加完善的創新生態。”藍閩波委員認為,要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需要在推動傳統産業改造提升、促進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等多方面持續下功夫,需要為創新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的能量。
各地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嘗試。全國人大代表、湖北潛江市市長龔定榮介紹,潛江大力支援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增強孵化能力和運營水準,新增一批入孵企業和創業團隊。同時,通過做好産業基金管理運營,推動政府控股擔保公司改革,支援擔保公司與省再擔保集團合作,大力引進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投資機構等方式,為“雙創”提供資本加速器。
“貴州已成為大數據創業投資熱土和‘首選試驗田’。”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發改委主任陳少波介紹,這主要是因為貴州在大數據立法、數據安全、政府數據共用開放、大數據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大數據服務百姓生活等方面不斷發力,各項配套措施均走在全國前列,營造了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
隨著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創新管理也是當務之急。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認為,應創新適應新經濟新業態的行政管理方式。比如,共用經濟構成複雜、覆蓋廣泛,要研究和適應共用經濟各個細分行業的特點,不宜套用統一的管理模式;應合理界定不同行業領域的業態屬性,實現分類管理、精準施策。共用經濟發展快、變化多,如繼續套用傳統的全流程監管思路,難免求全責備,應轉向加強事中與事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