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新聞現場

要聞直播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訪談現場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觀察

圖跡微視外眼看兩會兩會"帶節奏"

數讀秒懂報告全解讀兩會"沸騰點"

獨家策劃

世相中國習觀傳習錄中國3分鐘

幀像學習V碰詞兒HI中國人

當前位置:正文

北京團開放日聚焦科技創新 為破解難題“開方”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佈時間:2019-03-08 07:40:24 責任編輯:蘇向東

(兩會綜述)北京團開放日聚焦科技創新 為破解難題“開方”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杜燕)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北京代表團7日舉行開放日活動,吸引近百名中外記者。與會代表審議中聚焦科技創新,為破解資金、人才、技術等難題“開方”。

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查政府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北京市長:培養愛科技、懂創新、會服務的人才

“北京是全國科技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城市。”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長陳吉寧談到北京的科技創新優勢如數家珍:北京有90多所高校、有1000多家研究院所、有12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有2.5萬個高新技術企業……

同時,他表示,北京一直在探索怎麼更好地發揮創新資源的作用、承擔更多責任。而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面臨許多新挑戰,要重點解決頂尖創新要素高度、厚度不足問題。

創新不要孤立。他表示,將強化戰略佈局,保持科技前沿發展領域內技術路線的多樣性;各創新主體不要孤立創新,要融合創新,而政府要搭好橋、做平臺、做服務,推動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建立。

創新不要功利。他指出,基礎研究時間長,要解決怎麼形成穩定長期的支援機制。同時,要賦予新型研發機構更大的用人權力,鼓勵做長期性、戰略性重大課題研究。

資金不要短視。他表示,過於功利很難有根本性的創新,因此要重點解決耐心資本、長期資本不足的問題,“資本要耐心,專注于硬科技和創新早期。”

陳吉寧強調,科技創新核心是人才問題。北京要面向全球引進國際頂尖人才,並注重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同時,要促進科學家、企業家、投資者、工程師深度合作,形成“要素聚合、主體協同、文化融合、環境友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培養一批愛科技、懂創新、會服務的專業機構和人才。”

清華校長:大學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有自信,有擔當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認為,大學當前參與突破新技術瓶頸、解決“卡脖子”問題有責任,也大有可為。

他舉例,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國際凝聚態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也贏得了曾連年空缺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之一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邱勇表示,大學在推進原始創新方面有人才、基礎研究和學科優勢,應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倡導堅守誠信、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勇於擔當、寬容失敗的學術文化,鼓勵教師做真正有價值、有長遠意義的工作。

他還稱,大學要積極推進學科交叉,打破學科壁壘,鼓勵老師跨學科、跨院係兼職,靈活開展跨學科學術研究;推動校企合作,建立新型的産學研合作體系,“不應該局限于技術轉移,而要推動從産業需求到技術開發到基礎研究的多層次合作。”

邱勇表示,大學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有優勢有能力,也要有自信,有擔當,“因為路長,所以必須堅定信心。”

企業界代表:技術領域融合有巨大想像空間

開放日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表示,作為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5G網路的開通必將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而除了應用在通訊和智慧手機,5G會把雲計算、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無人駕駛、車聯網、物聯網等各個技術領域融合起來,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

他説,集團已經開始佈局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未來還將不遺餘力地加大創新投入。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同樣關注5G等新技術發展給各行業帶來機遇。他表示,通過促進工業智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傳統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可以釋放更多的效率紅利,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完)

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他説中國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新聞
現場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