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2018年的全國兩會,是十九大之後首次全國兩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將如何得以貫徹落實?新春伊始、開局之年,如何認識新時代中國發展,中國政府又將怎樣帶領老百姓邁向美好生活?中國論壇網推出2018全國兩會系列解讀文章,以期回答這些現實問題。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將2018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預期目標定為6.5%左右。這一預期目標,既低於2017年國內生産總值6.9%的實際增長速度,也低於五年來國內生産總值年均7.1%的增長速度。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站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新歷史方位上,從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新時代基本特徵出發,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5%左右的預期目標,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符合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經歷了30多年經濟兩位數高速增長後,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分水嶺,中國經濟開始漸入個位數中高速增長階段。具體而言,中國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乏有些高科技及其産業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甚至某些處於領先位置,但全面性的高科技及其産業優勢尚未充分形成,導致在全球鏈中既有低端國家的追趕、又有高端國家的擠壓。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特別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係上。生態文明建設還有不少短板,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突出,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等的要求日益強烈。對外開放的品質還不高,發展的內外聯動性還不緊密,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還不大。在不斷把“蛋糕”做大的同時,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準差距較大。概括起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創新不強、協調不夠、綠色不濃、開放不全、共用不足的全局性問題。
從“三期疊加”到經濟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推動高品質發展,體現出我們對中國經濟所處的方位、發生的變化、發展的方向作出了合乎經濟規律的重大判斷,標誌著我們靶向施策從過去主要側重於經濟增長速度轉向全面注重經濟發展品質,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力促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從而夯實經濟發展後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交出了一份“顏值”高、“氣質”也相當好的成績單。五年來,中國經濟實力更上一層樓,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重要的是,在經濟實力躍升的同時,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中國經濟走上了由量變轉向質變的發展通道,讓中國經濟既有量的遞增,更有質的提升。
一方面推動高品質發展取得新進展,另一方面經濟運作中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猶在。經濟增速主動調低,體現了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自信,能夠長計遠慮地下大力氣謀高品質發展。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將推動高品質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基本遵循,乘勢而為,主動作為,紮實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圍繞這一主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8項重點工作。歸納起來,也就是,用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用的新發展理念來統領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全過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在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的同時,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朝著更高品質、更富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使中國經濟發展更有含金量。
(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