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郭代表,今年您帶花生了嗎?”今年兩會,這是郭建華遇到最多的問題。在很多人眼中,郭建華已經成了農民的“花生代言人”。
作為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這是郭建華第11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近五年她更是連續帶花生參會,並在會上呼籲代表、媒體和相關部門關注花生種植戶。
值得關注的是,郭建華的呼籲有了回應,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已開始關注河南花生産區,希望通過合作實現當地花生的品牌化。
已過花甲之年的郭建華是一名資深的農村電影放映人,從20世紀70年代作為我國首批農村女電影放映員開始,她已為農民放了42年電影,她説:“我的花生情緣是在電影夢中結下的,也和電影夢一起慢慢落地生根、長大、開花結果。”
為家鄉花生代言
“來來來,吃花生吃花生。”郭建華捧著花生在來客中間走動,讓大家品嘗,“今年花生又是好收成,果大、皮薄、籽粒飽滿。”
記者在郭建華入住的酒店房間裏看到,桌上擺著幾種花生,有不同口味不同包裝的,也有沒經過加工的。郭建華告訴記者,今年已經是她連續第五年帶著家鄉的花生參加兩會。
談及為何要帶著花生,郭建華説,自己給農民放了42年電影,對農村的感情很深,也深知農民所想所盼,帶上兩會是希望能擴大花生的知名度,讓農民增收,早日脫貧。
她第一次帶花生上兩會是2012年,在兩會前夕,郭建華正在準備打包行李,有鄉親説:“你從小愛吃花生,放映場上都吃花生,能不能把我們種的花生帶到北京去,讓大家嘗嘗,也宣傳宣傳?”
果然,帶花生上兩會的郭建華引起了媒體的關注。“第一年我帶的花生是直接從地裏挖出來的,上面都還有花生秧花生根呢。”郭建華説,以後每年兩會,不用她自己準備,父老鄉親們就把花生給她準備好了,“每年帶的種類都不同,現在的優質産品也越來越多。”提到花生,郭建華打開了話匣子,細緻而專業地跟記者介紹當地花生的情況。
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郭建華的電影情結,還要從她五六歲第一次看電影時説起。那時,父母帶著小小的她在村頭看了人生中第一場電影,在她的記憶中,那場電影場面很大,有上萬人來觀看,來自周圍的十里八村,墻頭、樹杈上都擠滿了觀眾。那時候她很好奇,“為什麼一塊白布上會有人,還會唱會説?布上的人哪來的?”
她順著放映的光找到了放映機,看到桌上除了有一台機器,還有一筐花生,幾個人邊放電影邊剝花生。放映員怕她餓,抓了把花生給她吃。郭建華説,那時候我們為了看電影,早早地就跟大人去了,一直放到深夜,肚子也確實很餓,所以覺得放映員給的花生特別好吃。
“人怎麼跑到白布上啦?”郭建華問放映員,對方回答説:“等以後你長大了當個放映員就知道了。”就是這句話,在郭建華心裏種下了一個放映夢。
20世紀七十年代,全國招收第一批農村女放映員,郭建華所在的開封縣,也就是現在開封市祥符區招收兩人,19歲的郭建華前去應聘,從此她就和全國的農村放映員一樣,拉板車、抬機器,走村串鄉吃百家飯,與電影、與鄉親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郭建華推薦家鄉的花生。
“放電影的老太太”
四十多年的電影放映工作充滿了酸甜苦辣,郭建華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援。
“我丈夫原在廣州部隊,是一名優秀的軍醫。”郭建華説,“當年為了我能繼續給群眾放電影,他毅然放棄了部隊升遷機會,甘願回老家當了一名普通醫生。”每當夜幕降臨,家人們辛苦了一天回到家準備吃晚飯的時候,卻是郭建華挂銀幕、架機器、放電影最忙的時候。郭建華常年騎車奔波于村間坑洼不平泥濘道路上,每晚都忙至深夜,丈夫準備好的飯菜往往熱了又涼、涼了又熱。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農村放電影的條件是很艱苦的,由於那個年代農村的文化活動並不多,每次放電影都是人山人海,而且因為機會難得,晚上經常連著放好幾場電影直到深夜。但跟鄉親們一起隨著影片劇情或歡呼或落淚的感覺,郭建華覺得“真好”,她説,通過電影跟鄉親們産生共鳴是幸福快樂的。
放了20多年電影后,郭建華當了河南開封縣電影公司經理。那是20世紀90年代初,是農村電影市場瀕臨失守的年代,於是郭建華上任第一天,把全公司的幾十號人召集到一起,“我當時説,我給大傢夥唱三首歌,代表我的心裏話。那三首歌是《生活像一團麻》《眾人划槳開大船》《團結就是力量》。”她唱完之後,全體職工集資湊了兩萬元,現場的文化局領導承諾給電影公司貸款兩萬元,郭建華就這樣重新啟動了就要倒閉的縣電影公司。
在20世紀70年代,郭建華被鄉親們稱為“放電影的好閨女”,90年代又被孩子們稱為“放電影的好媽媽”,到21世紀被稱為“放電影的老太太”。42年來,郭建華經歷了農村電影放映市場的艱難與輝煌,她的放映交通工具從拉板車到開汽車,放映片源從黑白到彩色,放映設備從模擬到數字,放映場所從村頭麥場到全省廣場院線,經歷了時代變化的她也從當年的“放映員小姑娘”成為如今的花甲老人。
據統計,在郭建華當放映員的前20多年裏,她為群眾放電影13000多場,而自1996年當經理至今,她又為鄉親們放映和組織放映電影故事片、科教片14000多場,累計觀眾上億人次。
用電影助推花生夢
然而,一個電影放映人為何年年帶著花生上兩會,與花生“較上勁”了呢?
郭建華從小愛吃花生,而且她發現,鄉親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年四季都帶著花生:春天花生播種前,鄉親們邊看電影邊剝花生種子;夏天時花生則是隨身零食;秋天時,鄉親們把花生秧帶到麥場上,邊看電影邊摘花生;冬天時鄉親們生火取暖,餓了就把隨身攜帶的花生放進火堆裏燒熟充饑。四十多年中,她在放映機前吃過鄉親們的炒花生、煮花生、燒花生,對花生有了很深的感情。
後來當她看到農民種花生不易,增收困難,就想要盡一分力來幫助父老鄉親。
於是在2013年全國兩會,郭建華提出建議,希望能拍攝一部指導農民種植花生的科教片,讓農民學一門致富技術。在當時國家廣電總局和河南電影製片廠的支援下,《咱家花生好收成》于2014年拍攝成功並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科教片是中國首部農村輕喜劇科教電影,讓觀眾在輕鬆幽默的氛圍下學習農業科學技術,拍出來之後果然大受農民歡迎。郭建華透露,目前正在籌拍科教片第二部——《咱家花生好賣錢》,講述花生經過深加工為農民增收的故事。
郭建華説:“我希望開封花生成為一個地域品牌,把規模做大,像河南信陽的茶葉,新鄭的大棗一樣成為地方名片。”
多年的不懈堅持,郭建華的花生夢正在開花。
對話:
我願當一輩子鄉村放映員
廣州日報:堅守農村給農民放電影,這一件事你是怎樣堅持做了42年的?
郭建華:我熱愛電影也放了一輩子電影,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焦裕祿》,當年焦書記拉著板車在風雪中給老百姓送救命糧,深深感染和鼓勵了我,我也要堅守農村,為人民輸送精神食糧。今後我還要帶領著放映人員,為老百姓放映更多電影。
記者:以你本人為原型改編的電影《電影兒女》,在2014年美國舉行的世界民族電影節上榮膺最佳音樂片獎,你怎樣看待自己在電影界獲得的榮譽?
郭建華:這些原本就是我該做的,我也很感謝各界對我的認可。《電影兒女》的主題曲,就是我最想説的話,也是我對公眾的承諾:“一方小銀幕,能裝地和天,演不完千古悠悠美與善,放不盡人生百味苦辣酸甜。銀幕故事像老娘土,養壯了根,養旺了苗,養靚了女,養俊了男,養甜了老百姓的苦日子,養美了大江山。只要鄉親們喜歡看,俺情願當一輩子鄉村放映員。”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于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