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參與醫療決策,科學素養不可少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等六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提案呼籲支援患者參與醫療全過程,建議患者參與到涉患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從經濟學角度預測,患者參與會促使醫療過程“降本增效”。但在具體實施上,這可能並不是醫院“一家之事”,還需要醫療衛生領域以外的,包括公民科學素養、純凈網輿環境在內的軟性支撐。
醫學是專業性極強的科學,普通患者可能並不具備參與醫療全過程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公民參與的模式在我國的其他領域是有先例的,如人民陪審員制度、聽證制度等。然而這些需要群眾聲音的領域要求的專業知識都不及醫學科學這般艱深,這從醫學本科5年才能畢業可見一斑。
舉個例子,由於治好了美國前總統卡特的黑色素瘤腦轉移,免疫治療被很多人奉為抗癌“神藥”,經常有患者進門就要求“用免疫治療給我治,不怕花錢”。但這種療法的效果因人而異,很可能對病情毫無用處,甚至“雪上加霜”。關於它的很多科學問題專業醫生尚在探尋中,患者卻認為已經能從一些渠道了解該療法。在這種對醫學科學的了解程度極端不對等的情況下,要使得雙方溝通順暢,需要患者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然而數據顯示,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雖然總體水準大幅提升,但平均水準僅剛超過5%。
令人擔憂的,不僅僅是公民科學素養水準與醫學科學艱深、專業上的巨大落差,還在於我國患者能夠在網路上尋求到的零散知識點,以及憑此而來的對醫學等科學的“輕視”。“看病上百度,買藥上淘寶,手術上優酷”的順口溜,是這種“輕視”的真實寫照。而近期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國3》中,對於食療、養生和藥膳的解讀,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人對醫學科學認知的偏差。
另一方面,即便患者的建議能夠做到理性而專業,又如何確保這些意見代表了患者真正的“心聲”呢?在網路的無縫覆蓋下,“心聲”容易傳遞,“噪音”同樣容易傳遞。網民意見是最容易獲取的患者意見“樣本”,發佈一個“投票”之類的活動,獲取大量的樣本,很可能被認為代表了患者整體的意見。但其實,網民意見是最容易被操控的“樣本”。
對患者整體意見進行無偏頗的收集並非易事。尤其醫療政策的背後關乎著各大醫藥企業“金主”們的切身利益,一旦患者聲音可以影響到醫療政策決策的這個“口子”開了,患者意見的“爭奪戰”很可能就此硝煙瀰漫。可見,必須建立起純凈透明的網輿環境,才能讓真正的患者意見被收集和傳達。
患者參與醫療全過程、醫療決策的過程,需要純凈的輿論環境和全面的科學素養作為基礎。當上傳下達的必要條件成熟,才不失為一個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的好機制。而在此之前,作出科學決策時,政府更應該尋求專業的意見,發揮專家智囊團的作用。(記者 張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