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李瑜 何強 曹曉軒)“滴”!空氣凈化器接收到室內感測器發來的指令後,啟動鍵的藍光自動亮了起來。當主人推開家門,悅耳的旋律和清新的空氣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這不是電影中的科技場景,而是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的家。
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大咖,他是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發展的?人工智慧的未來又將呈現出怎樣的圖景?人工智慧真的會取代人類嗎?近日,王小川來到新華社客戶端設在人民大會堂的訪談間接受了記者專訪。
“人工智慧有兩方面的應用,一是機器能夠取代人作決策,比如下棋。二是機器可以給人提供服務,比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和文字翻譯。”王小川認為,社會的交互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如果能夠實現人機互動,生活將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談及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領域的發展,王小川認為,它們的速度簡直是在“跑”。比如,可以將語音自動轉化為文字,對機器實現更多的命令控制;回到家可以完成“芝麻開門”的刷臉體驗,金融領域也可以通過刷臉技術驗證防止詐騙行為發生……
同樣突飛猛進的,還有機器翻譯。過去,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痛苦體驗:當借助機器翻譯的時候,儘管它譯出來的每個字都認識,但就是看不懂。“現在機器可以翻譯得十分流暢,在一些對語言準確性要求不是很嚴格的普通社交場合,‘機器翻譯’的表現還不錯。”王小川話語中透著興奮。
然而,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科技發展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如此聰慧的人工智慧是否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從人工智慧誕生的那一刻起,這樣的追問就沒有停止。
“人工智慧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王小川笑言。
“儘管我們的語音識別系統準確率已經達到97%,但這是在沒有噪音干擾的環境下。”王小川進一步解釋説,機器不像人那樣能自動隔離無效噪音,有些語音識別機器做不到。比如有多人在一起聊天,機器就很難判斷和獲取資訊了。“語音識別是我們目前做得最好的一項技術,但跟人的差距還很大。”
王小川坦言,在一些重復性高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中,機器的確可以取代人,因為機器可以通過大數據訓練習得某種技能來完成任務。但在有些行業,機器可就束手無策了。
以家政行業為例,人的工作並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需要根據語義、表情、環境等多方因素不斷作出綜合判斷。“所以,並不是某些普通服務行業未來就一定會被機器取代,那些需要跟人打交道的領域、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行業,機器是搞不定的。”王小川表示。
對於機器的這份“笨拙”,王小川並沒有失落,相反,他倒覺得這是件很幸福的事。“機器取代的只是那些重復性很高和需要付出繁重體力勞動的行業,它可以把人類解放出來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參與到更加有創造性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