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啟第三場“代表通道”。浙江省寧波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余紅藝(右)接受記者採訪。本報記者 居楊 攝
讓群眾體會到司法保護公益的熱度
訪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委員
檢察公益訴訟全面實施後,案件出現井噴,但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卻不多,為什麼?
這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運作特點所決定的,絕大部分案件通過訴前程式就已解決。
檢察公益訴訟在食藥安全領域辦理的案件似乎並不多,與群眾當前食藥安全環境欠佳的感受不一致,原因是什麼?
相較于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食藥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比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下一步將加大辦案力度。
……
開誠佈公,直面問題。3月9日,在全國兩會駐地,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委員就檢察公益訴訟有關問題接受了《法制日報》記者專訪。
訴前案件多訴訟案件少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檢察公益訴訟試點兩年間,共辦理案件9053件,其中訴前程式7903件、提起訴訟1150件。檢察公益訴訟全面推開後,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共立案10565件,提出檢察建議和發佈公告9497件,提起訴訟272件。
案件出現井噴,為何提起訴訟的不多?
張雪樵回應説,這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運作特點所決定的,絕大部分案件通過訴前程式就已經解決,所以提起訴訟的佔比不高。通過訴前程式推動侵害公益問題的解決,是公益訴訟制度價值的重要體現。
他進一步解釋道,特別是在行政公益訴訟中,提起訴訟並不是制度設計的最終目的,根本目標還是通過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實踐中,絕大部分案件只經過了訴前程式,法律規定的機關或有關組織便提起了民事公益訴訟,或者相關的行政機關糾正了違法行為或依法履行了職責,國家和社會公益利益得到了有效保護,無須提起訴訟。
“這項制度全面推開以來,檢察機關更加注重發揮訴前程式保護公益的作用,行政機關更加重視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積極主動進行整改,糾正違法或履行職責。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在保護公益方面形成合力。這種情況下,辦案數據更是體現出訴前案件多,訴訟案件少的特點。”張雪樵説。
加大食藥領域案件辦理
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以來,截至2018年1月,全國檢察機關立案辦理環資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335件,督促恢復被污染、破壞的耕地、林地、濕地、草原15.2萬畝;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面積284余平方公里,督促1451余家違法企業進行整改。
相比環資領域,同一期間,檢察機關針對食品藥品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啟動訴前程式496件,提起訴訟19件。
食藥安全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是不是有點少?好像與群眾當前食藥安全環境欠佳的感受不太一致。
面對這一問題,張雪樵坦言,相較于環資領域,食藥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是比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食藥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自身特點的原因,也有該領域公益訴訟起步晚、積累少的原因,另外,此類案件具有隱蔽性強、發現後證據難以固定、危害後果難以鑒定等特點,這些都導致了案件數量不多。
“與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一致,我們認為食藥安全領域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下一步將加大辦案力度。”張雪樵説,最高檢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重點關注食品、保健食品欺詐、虛假宣傳等熱點問題。同時,加強與食藥監管部門的溝通與聯繫,提高民行幹警辦理食藥安全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的能力,通過辦案讓人民群眾體會到司法保護公益的熱度。
那麼,今後檢察公益訴訟會不會進一步拓展領域,比如,觸及違章建築等公共利益領域?
對此,張雪樵説,按照修改後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範圍是環資、食藥安全、國有財産、國有土地使用權等領域。
但他同時也表示,檢察機關會積極關注、研究其他公共安全領域的公益保護問題。相信隨著公益訴訟工作的深入開展,檢察公益訴訟範圍會通過修法授權而不斷拓展,司法保護公益的制度體系將更加完善。
督辦異地交辦減少干擾
檢察公益訴訟,是為民生公益。但可以想像,個案中保護的公益可能會和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發生衝突。怎麼解決?
“在個別案件中可能會涉及這樣的問題,如保護環境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一些案件中會有所體現。”張雪樵直言不諱。
他説,全國檢察機關高度重視,及時向黨委、人大彙報公益訴訟重大工作部署和重點案件辦理情況,積極與人民法院、行政機關溝通協調,贏得理解和支援。北京、天津、內蒙古等多個省份的黨委主要負責人對支援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吉林省委,重慶、河北等多個省份黨委辦公廳和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通知,支援檢察機關依法開展公益訴訟工作。
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後,行政機關對檢察公益訴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援。大部分案件,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後,主動糾正違法行為或者履行法定職責,形成了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良性互動,共同推動公益損害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對於記者關心的“是否建立檢察公益訴訟督辦和異地交辦機制,減少地方干擾”的問題,張雪樵表示,各地都在探索符合檢察權運作規律和公益訴訟辦案特點的辦案機制和辦案方式,督辦和異地交辦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據介紹,最高檢建立了掛牌督辦制度,對全國33起破壞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予以掛牌督辦,並對祁連山生態破壞事件、河北“納污坑”事件、山西汾河污染事件等進行實地督辦。安徽、福建、陜西在全省推行公益訴訟一體化辦案機制,通過督辦、參辦、領辦等方式,發揮內部合力,排除辦案阻力,加大辦案力度。
辦理有影響有震動案件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對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在張雪樵看來,深化公益訴訟改革,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突出辦案重點,健全機制建設,深化理論研究,推動中國特色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進一步豐富、完善。
突出辦案重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聚集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等中央重大部署,積極辦理有影響、有震動的案件。
健全機制建設。研究制定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規定,對檢察機關內部辦案程式等作出進一步細化規定。制定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指南,為基層開展工作提供基本遵循。總結推廣“訴前圓桌會議”“訴前聽證”等經驗做法,加強訴前程式的訴訟化改造。加強與行政機關的溝通協調,在與國土建立協作機制基礎上,與環保、林業、食藥監等部門建立健全資訊共用、線索移送、聯席會議等工作機制。
深化理論研究。修訂後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確立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但兩法各僅作出了一款規定,需要通過實踐的探索進一步完善。加強與學界聯繫,讓更多學者關注、了解、研究、支援檢察公益訴訟實踐,通過創新的理論推動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進一步完善,走出一條司法保護公益的中國道路。(記者 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