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
新聞

要聞直播兩會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視頻現場直擊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
觀察

圖跡直通兩會中國正在説兩會天天評

圖解中國訪談代表委員説報告全解讀

獨家
策劃

習觀中國3分鐘中外觀HI中國人

世相幀像深讀碰詞兒兩會有數

當前位置:2018全國兩會>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鄭亞莉:高職走出去亟須專業認證體系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佈時間:2018-03-12 10:32:22 責任編輯:吳亮

3月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浙江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中)在會上。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趙青/攝

全國人大代表鄭亞莉:

高職走出去亟須專業認證體系

和在國際舞臺上積極探索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走出去的探索起步較晚。事實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專業水準和開放程度不斷提高,高職院校一直在探索各種各樣的國際化合作形式,但全國1300余所高職院校在這個領域長期以來所做的探索是“活躍”但“不成氣候”。

今年全國兩會上,高職如何走出去也成為教育領域代表委員的熱門話題,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看來,中國高職教育發展國際化需要有一套專業認證體系。

“應看到,各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體系內部的評估、驗收、檢查等活動,屬於主權事務範疇,無法國際化。唯有來自教育領域外部的、第三方民間組織開展的、著眼于專業建設品質保障層面的‘專業認證’活動,可以實現標準國際化、組織國際化、活動國際化、結果國際化。”鄭亞莉説。

鄭亞莉建議,高校專業認證的實質是産業界和教育界聯合起來,構建一套具有産教共識、符合教育規律、滿足各方需求的標準體系。從操作性而言,可依託現有職教集團、行指委、産學合作基地等條件,遴選來自産業企業、行業組織、學術機構、高職院校等一批核心專家,組建超部門的第三方專門組織,遵循高職專業建設的基本規律,借鑒歐美等國際高校專業評估的相關模式,即可啟動此項工作。

“在國際高校專業認證中,工程教育、商科教育、醫學教育等領域的實踐較多、標準成熟、程式規範,同時這也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布點廣、就學人數多的領域,建議從這三個領域入手,開展試點,積累經驗,形成標準,積極推廣。”鄭亞莉説。

鄭亞莉認為,要致力於將中國高等職業的專業認證標準推向國際化,使之發揮國際實質等效的作用,還應該從政策設計上予以統籌考慮。

“從操作性而言,應完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設計,將中國高等教育認證標準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作方向,與高校國際化、文憑國際化、師資國際化等一起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吸引更多國家和地區、更多國外高校加入進來,將中國高職專業認證標準轉變為國際化的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有權威性、共識性、影響力的專業認證標準組織。”鄭亞莉解釋道。

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的職業教育也開始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這對於職業院校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然而,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有效探索,這是沒有國際經驗的高職院校是需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國家眾多,涉及40余種官方語言,分佈在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這決定了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的複雜程度。基於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地理等因素,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千差萬別。然而,我國高職院校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的研究還不充分。

而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項目順利開展的前提是擁有精通當地語言的人才。鄭亞莉指出,小語種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匱乏,職業院校培養能力的不足,成為制約“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阻礙之一。

對此,鄭亞莉認為,中國的職業教育走向世界舞臺,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了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進程,需要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基本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國際化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品牌。

因此,鄭亞莉建議,遴選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實力的職業院校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研究。同時,依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情況,將我國邊疆職業院校的文化、語言優勢與東部沿海職業院校的人才、技術優勢,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社會力量等的研究優勢結合,開展結對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的試點工作。

此外,鄭亞莉表示,應鼓勵我國優質職業教育配合我國企業“走出去”,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合作辦學,合作設立職業院校、培訓中心,合作開發教學資源和項目,開展多層次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各領域急需的各類“一帶一路”建設者。

要聞更多>>

圖片新聞更多>>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中外觀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會議
新聞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