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
新聞

要聞直播兩會圖片中央領導下團組

獨家視頻現場直擊記者會部長通道

兩會
觀察

圖跡直通兩會中國正在説兩會天天評

圖解中國訪談代表委員説報告全解讀

獨家
策劃

習觀中國3分鐘中外觀HI中國人

世相幀像深讀碰詞兒兩會有數

當前位置:2018全國兩會>正文

全國人大代表講述易地扶貧搬遷後的幸福新生活

文章來源:多彩貴州網 發佈時間:2018-03-07 15:23:42 責任編輯:吳疆

  3月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貴州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惠水縣濛江街道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應和展示了兩張對比鮮明的照片,一張是羅應和曾經的家,大山裏破舊的木瓦房;另一張則是他在惠水縣城的新家,一棟棟嶄新的五層樓房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寬敞的水泥路邊,白色的外墻上“幸福樓”三個字格外惹眼。

兩張照片的背後,是羅應和及鄉親們越過越紅火的日子。作為貴州160萬搬遷移民群眾的一員,羅應和説,異地扶貧搬遷後,他身邊的村民們發生了三個明顯變化。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貴州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羅應和講述異地扶貧搬遷後,身邊發生的三個變化

家由“貧”變“富” 一步住進新房子

搬遷前,羅應和生活的村子位於貴州省貧困程度最深的麻山、瑤山、月亮山“三山”地區,屬於不通水、不通路、不通訊“三不通”地帶。

“當初我和很多群眾一樣,趕個鄉場買點油鹽,都要起早貪黑,翻山越嶺步行十幾裏、幾十里路。”提及曾經的生活,羅應和皺起眉頭説,“誰不説自己的家鄉好,可由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深處大山的困境,導致很多群眾生活十分困難,住房十分簡陋,生計難以保障。”

2015年12月2日,貴州省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在惠水啟動。2016年3月,作為惠水縣第一批搬遷群眾,羅應和與來自58個村寨的1109戶4685個村民們一起,搬到了離惠水縣城10公里的經濟開發區,搬進了傢具齊全的新家。

搬遷後,羅應和和村民們一起開啟了“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新生活,實現了家由“貧”變“富”的轉變。

羅應和在惠水縣城的新家,一棟棟嶄新的五層樓房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寬敞的水泥路邊,白色的外墻上“幸福樓”三個字格外惹眼

錢從“無”變“有” 快步過上好日子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了讓搬出來的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惠水縣濛江街道新民社區黨支部開辦了社區“新時代講習所”,結合“移民夜校培訓班”、“人生講堂”等形式,加強移民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訓。

兩年來,舉辦基礎教育學習、電工培訓、廚師培訓、電腦初級培訓、美容美發、家政服務、崗前培訓等活動共108期5682人次。社區居委會註冊成立了“移民後續勞務服務公司”,成功推薦了3000多人在縣內就業,幫助78戶特殊人群納入“環衛工”崗位。

現在,2881名搬遷戶在開發區就近企業務工,每人每月工資收入達到2000—3000元左右,戶均年收入5萬元左右。

“根據2018年1月家庭年收入入戶排查顯示,很多家庭3人以上就業的年收入在9萬多元。1人就業戶也有2.7萬元以上,社區部分家庭有汽車120多輛。”一年多來,羅應和全縣10個鄉鎮近5000名鄉親,親身經歷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大變化,錢從“無”變“有”的轉變。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貴州省代表團全體會議現場

人由“懶”變“勤” 生活有了奔頭

“貧困群眾在生活變好的同時,人也由‘懶’變‘勤’了!”在羅應和的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

搬遷前,38歲的王華平和35歲的弟弟以及70多歲父母居住在距離公路12公里外的山窩窩裏,家庭非常貧寒,靠低保度日,過著週而复始的白天盼黑夜,黑夜盼白天的無聊生活。因為貧窮,兩弟兄到了30幾歲都還是找不到對象。

“支部入戶走訪知道以上情況後,勸説王華平進入培訓班,經過教育、培訓,他的思想有了感悟,丟掉了過去只想當貧困戶,伸手張口的惰性,學會了電工技能,被推薦到就近企業上班,現在他的存款已有3萬餘元。”春節前,羅應和詢問王華平的打算,住上新房的王華平笑嘻嘻地告訴羅應和,他想努力工作再掙點錢買車娶媳婦。

“以前是熬日子,現在生活有了奔頭。”如今,在惠水縣明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貧困群眾主動脫貧意識越來越高,通過雙手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強,實現了人由“懶”變“勤”的轉變。

要聞

圖片新聞

直播更多>>

全媒體矩陣

世相更多>>

幀像更多>>

中外觀更多>>

專題首頁 | 中國網首頁

會議
新聞

兩會
觀察

獨家
策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