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中央提案關注長江流域環境監測平臺建設 助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發佈時間: 2019-03-06 10:4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和海佳 耿鑫 | 責任編輯: 耿鑫

中國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 和海佳 耿鑫) 長江流域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多樣的經濟文化和重要的區位優勢,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和發展區域,也是目前我國資源最富集、經濟最集中的巨型産業帶,是我國經濟、文化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民進中央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帶來了“關於推進長江流域環境監測平臺建設 助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提案”。

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做了大量工作,在強化頂層設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轉型發展、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如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仍存在一些片面認識、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有關部門方面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等。

當前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較完備的水環境、土壤環境等分類監測體系。而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系統各部分的有效監測和評估是揭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複雜性及演變規律的必要條件,也是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的必要基礎。由於長江流域面積廣大、生態環境複雜多變,雖然已經有不同機構開展了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時段、不同尺度的相關監測工作,但是不同尺度監測技術難以銜接,相關數據分散且不系統,缺乏長期有效的綜合監測評估機制和專門機構,缺乏標準完善的長效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民進中央認為,建設長江流域環境監測平臺,將有助於深入理解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思想的科學內涵,系統揭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複雜性及演變規律,為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提供設計依據,不斷推動我國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産業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範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龔勝生接受中國網採訪表示,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對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建立生態文明示範帶具有重大意義,“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出發,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面對長江流域又是生態環境脆弱、人地關係複雜的區域,民進中央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議。

第一,明確建設主體,充分利用歷史監測數據。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監測涉及水利、水文、生態環境、農業、能源、氣象等眾多行業部門,要建立系統、綜合的生態環境監測平臺,首先需明確建設主體,綜合政府機構與相關科研單位,形成管理與研究的協調和統一,充分利用好現有監測資源和歷史監測數據。

第二,健全流域環境資訊之間的聯動機制。流域環境監測包括:河湖空間形態監測、水文監測、生態監測、環境監測等。建設長江流域環境監測平臺,要重點關注上述流域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健全流域環境資訊之間的高效聯動機制。

第三,形成水體斷面監測與流域污染溯源互饋。流域內的陸域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相互作用。建設長江流域環境監測平臺,要將水體斷面監測和陸域環境過程監測結合起來,加強流域污染溯源工作,相互驗證,識別流域內的重點污染源區及污染發生的高風險時期。

第四,研發並整合環境監測技術,實現從自動化到智慧化的發展。構建天地空一體化流域環境立體監測體系。開發空基、岸基、無人機等對地觀測相關技術;針對環境污染時空差異大的特點,開發成本低、代表性強的環境監測布點方法和技術;研發水土原位線上監測方法和技術,研製自動化和小型化的監測裝備;開發環境數值模型和空間資訊技術,發展由點及面的環境監測新方法;構建網格化、數字化與智慧化的資訊平臺,實現實時監測、傳輸、分析和預警。

第五,建立長江流域環境大數據平臺,探索數據共用新模式。構建長江流域環境大數據平臺,要將各行業部門資源加以整合,管理歷史監測數據與實時動態監測數據,實現數據共用、數據深入挖掘,充分發揮産、學、研及社會各方在産業發展、科學研究、社會監督等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實現環境資訊數據在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推薦閱讀:

民進中央擬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提交提案46件

從黃金水道到生態新走廊 長江經濟帶奏響綠色轉型發展“主旋律”

2019全國兩會大數據日報(3.5)61%數據來自微網志“健康”當日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