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金水道到生態新走廊 長江經濟帶奏響綠色轉型發展“主旋律”

分享到:          
2018-08-07 11:09:47 來源:中國網 作者:和海佳
 
 

中國網北京8月8日訊(記者 和海佳)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雪山層巒疊嶂,從冰川間消融的水流在山谷奔淌,揮灑出詩意的自然圖景。天開地闊,長江水從山川冰泉中走來,通絡沿江生態,涵養兩岸百姓。

中華民族生命之河正開啟綠色發展新航程。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向領航。

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優化長江經濟帶産業佈局,全面整治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問題,並於今年年底前完成。

“長江經濟帶是世界最大的內河産業帶和製造業基地,把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結合起來,幾乎囊括了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的所有問題,是一個中國發展與環境的縮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這樣闡釋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和迫切。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長江經濟帶的整體狀況正向好的方向發展,長江大保護需在流域統籌的基礎上,推出相應的保護與修復對策,制定綠色轉型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優先序。”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中國網記者 和海佳攝

滾滾壯美江河,新的綠色生態號角已吹響。王毅談及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時表示,探索“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已成為長江流域保護和發展目標,“要尤其重視自然環保與經濟建設的關係,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成果可為發展中國家的大河流域治理提供經驗借鑒。”

齊力治污

——讓污水遠離母親河 綠色發展需“喘息時間”

縱橫東西6300公里,長江被稱為中國的“黃金水道”,在這一流域裏,作為中國經濟新支撐力量的長江經濟帶覆蓋了四川、雲南等11省市,其流域人口與地區生産總值佔比均超過全國的1/3。然而在長江經濟帶沿線重化工業企業眾多、技術水準和治理水準不高、污水排放嚴重等因素的影響下,母親河已不堪重負。

四川,長江經濟帶沿岸內河港口。

面對重化工業圍江和長江污染物排放之困,王毅認為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綠色轉型發展規劃,明確開發底線與約束性指標,優先實現企業的達標排放,提高綜合防治水準。

“長江流域分佈著許多鋼鐵基地、石化集團和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需要時間和空間。”王毅呼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不能“操之過急”,要給傳統工農業模式轉型留有“喘息時間”。

“不能將工廠、養豬場一關了之,或者‘一刀切’地把污染企業向中上游地區或者內地轉移,要注重企業就地轉型升級,只要工作到位和激勵創新,重化工業企業同樣可達到環保要求,在現有條件下實現發展和保護的雙贏。”

“長江中上游地區有不少重工業企業,改造成本較高,轉型升級和加快環境治理需要大量技術和資金,對此應建立長江流域的綠色轉型發展基金,特別是為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融資。”王毅進一步稱,改革發展順利轉型需要更多容忍度,“一方面要考慮當地居民在環境品質方面的迫切訴求,另一方面要讓經濟平穩過度到一個綠色發展平臺,而形成綠色新動能及其競爭力需要充分發揮地方的智慧併發掘改革創新的潛力。”

修復生態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引導房地産等社會資金助力環保

今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國家水利部派工作組對長江經濟帶11個沿線省市的固體廢物點位排查開展督導檢查,至此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點位排查宣告基本完成。

“長江流域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不一樣,上游地區的主要任務是生態保護,中游地區的濕地保護和江湖關係問題突出,而下游地區的污染綜合防治與生態修復是重點。”王毅説,要引導鼓勵社會資金多投入生態環境保護,不能全依靠政府投資,把産業開發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互利共贏,例如借助房地産開發等項目為污染治理工程提供一定資金,既提升環境價值,也可為“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創造途徑。

江水波瀾,青山蒼翠,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同時需確保一江碧水綿延流淌。目前環境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已聯合啟動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獎勵政策,到2020年,中央財政將安排180億元促進形成“共抓大保護”格局。

在王毅看來,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需設立科學判定標準,以此量化生態修復程度,“對流域中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來説應以自然修復為主,而人工修復需考慮其自然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生態服務功能以及修復成本的有效性,不是一味地提高標準,盲目的生態修復項目(如一些高標準的人工濕地)並不一定獲得可持續的環境效果,還有可能增加地方財政的負擔和風險。”

監督協調

—— 河長制升級 築建長江大保護法治框架

伴隨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實施,面對水資源開發的多樣性和多元利益衝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怎樣納入法治化軌道?

2017年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印發推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全面部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對於被外界熱盼的長江保護法,王毅有著自己的理解:“對於一個複雜的流域系統,光制定長江保護法遠遠滿足不了要求,還要制定一系列條例和地區配套法規,把長江流域保護與綜合管理的整個立法體系建立起來,構建多點支撐的綜合法律框架。”

湖北三峽大壩岸線,王毅進行實地考察。

綜合協調,立出規矩,劃下紅線,如何樹立“一盤棋”生態保護模式?王毅建議,構建流域綜合管理機制,通過跨部門與跨行政區的協調,實現流域內經濟、社會和環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河長制在我國部分地區的流域管理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河長制只是現代流域綜合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機制,對於流域綜合管理而言,需要有利益協調、綜合決策、科學評估等多個重要機制,需要流域各利益相關方的有效參與,因此通過河長制的實施,希望能進一步總結經驗和教訓,構建現代流域綜合管理體系,打造河長制的升級版,充分實現流域管理的專業性、協調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升級,長江經濟帶將開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區域間協調發展、海內外聯動融合的全新格局。

“在大河流域治理等方面,長江經濟帶可以給相關發展中國家的流域治理以啟示,其他國家也有流域問題,比如印度恒河、埃及尼羅河,國家之間可就環境保護問題相互借鑒。”王毅如此展望國際及區域環保合作交流。

守住青山不放鬆,護好綠水不辭難。20年來,王毅及其科研團隊考察和借鑒了歐洲萊茵河、加拿大弗雷澤河、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等重要流域的經驗,摸索長江開展流域綜合管理的基本框架,力圖助推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在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道路上,王毅也遇到了很多“長江保護同路人”:“三江源保護區的一些NGO和社區組織在艱苦環境下工作,薪資有限,卻堅持為長江保護奔走,還有很多長江流域的當地官員守土有責,為保護一方青山綠水而埋頭工作。” 

“我們開展保護工作,就是要為保護母親河代言,為當地百姓的合理訴求呼籲,我們希望他們保護好環境,更希望他們發展好自己,這樣整個流域才能有可持續的堅實基礎,美麗中國要靠每一個人、每一個區域都做出各自的重要貢獻。”

共護長江水,激揚中國夢。開創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新時代,在科學部署中鋪展生態文明戰略新棋局,讓母親河永葆活力生機。

 

編者後記

今夏以來,關於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的社會關注度持續上升。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同時國家審計署首次發佈聚焦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體檢報告”,從頂層設計思路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把脈古老母親河。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新聞媒體也相繼推出系列專題報道《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引發廣泛熱議。

江水滔滔日夜奔流,哺育萬里河川如畫。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謀劃,部署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新發展理念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長江經濟帶在高遠擘畫中掀起壯麗新篇。

各行業工作者們紛紛加入“長江大保護”隊伍,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遵循促進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浸潤人心。

保護好共飲的一江清水,建設好共同的綠色家園。我們對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的美好祈願注目未來,也永葆如初。今天,時政原創報道欄目《立潮》首期報道聚焦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和綠色轉型發展,為“長江大保護”鼓與呼。 接下來,本欄目還將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非關係合作等方面的相關報道內容,與讀者一道聆聽代表委員以及行業前沿人物的建言與觀點,體味他們在改革浪潮中的經歷與感受。《從黃金水道到生態新走廊 長江經濟帶奏響綠色轉型發展“主旋律”》為開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