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還需邁過幾道坎兒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2-07  內容來源: 中國青年報

 

設置獨立醫院面臨經營壓力 醫保需要及時跟上

事實上,無論是獨立設置醫院還是配套設置醫務室,面臨的都是能否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這道門檻。

憑醫保卡到指定的醫院就醫,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報銷一定的醫療費。因此,醫保定點醫院往往是老人看病就醫的首選。對於設置了醫療機構的養老院來説,醫療機構能否納入醫保定點醫院,是影響其經營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直到11月23日,恭和苑為老人提供全科服務的社區醫院的醫保才正式下達,在此之前入住的老人不能享有醫保報銷的便利。

居民通常可選定4個醫院作為自己的醫保定點醫院,其中包括1個必選的社區醫院。但因為恭和苑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現在不具備資質,在對小區內居民開放的管道暫時也還不夠暢通。

實際上,已具備醫保定點資格的養老院醫院,也面臨著經營的壓力。

北京太陽城醫院成為醫保定點機構有一段時間了。居住在太陽城內的不少老人多會選擇到這家醫院就診,因為太陽城銀齡公寓收費較高,住在這裡的老人都是具備一定條件的單位退休職工,能夠享受到醫保報銷。

但也有一些老人擔心這家醫院的醫療水準。原因是來自協作單位安貞醫院的醫生並不多,多數為太陽城醫院自己聘任的醫生。

此前,北京太陽城集團董事局主席朱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太陽城醫院是由太陽城養老公寓收益帶動發展起來的産業,自身也需要有一定經營收入。但這家醫院周圍鮮有其他的居民社區,來這裡就診的主要是住在養老院內的老人。醫院為了尋求亮點,吸引外界前來就診,在網上多以專科醫院來進行宣傳,例如“北京太陽城腎病醫院”“北京太陽城腦癱醫院”等。

“醫養結合”何時打開雙向通道

“醫養結合”是雙向通道,也就是説,養老機構能夠設置醫療機構的同時,醫療機構也可以提供更多的養老服務。

早在2011年,合肥市濱湖醫院就成為“先行者”。據媒體報道,濱湖醫院作為合肥市公立醫院試點,在無陪護病房中,將老人分為自理型、半自理型、全護理型、臨終關懷型4種,實施個性化生活照顧。

但這樣的嘗試在醫院當中是鳳毛麟角。“醫院轉型辦養老服務積極性不高,衛計部門在協調這個問題。這次國務院轉發《意見》以後,下一步可能會有一個推動。”李樹叢告訴記者。

在成緋緋看來,醫療機構提供的是醫療服務,養老院提供的是日常照料,醫療機構從事養老服務有很大優勢,但是從事養老院需要轉變經營管理的思路,醫院在養老服務的專業性方面也需要提高。

在調研中,成緋緋發現,北京市醫療機構主動嘗試醫養結合的案例還很少。

她印象中,北京市西城區銀鈴老年公寓是一家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具體運營管理的養老機構。因此居住在這家養老院的老人能夠享受到復興醫院的醫療資源。例如,養老院內的醫療功能站,由全科醫生提供24小時全程服務,為每位入住的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醫生每天上午根據老人的身體情況進行巡查。

北京市房山區同濟東方養老中心也是一家由醫院主導的養老機構。據該養老機構人士介紹,這裡是北京市唯一一家由二級甲等醫院開辦的養老中心,由北京同濟東方中西醫結合醫院作為醫療支援,將醫療、養老、康復、護理資源整合在一起。本報記者發現,該養老中心與二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在一個院子裏。如果老人在本院就醫的話,普通號免費,有醫保的還可以享受報銷。

朱恒鵬告訴記者,目前公立醫院本身也承擔著慢病管理和康復護理的業務。儘管專業程度還有待加強,花費也比較高,但他們不願意把業務分出去,也沒有和外界建立很好的市場合作關係。

醫院嘗試醫養結合進展緩慢的真正原因在於,“三甲醫院本身的需求就很旺盛,放棄醫療市場去做養老不太現實。”成緋緋説。

此外,養老院內設的醫療機構在利潤來源以及人員上升通道方面不如醫院,也是阻礙醫療人員流向養老機構的障礙。

“醫院體系完善,醫生和護士的晉陞渠道非常明確,薪資待遇在市場上有明確價格,但是在醫養結合的機構裏面沒有跟醫院一樣完備的升遷制度和空間。”成緋緋説,“拿高薪去聘請醫生和護士只能滿足一時之需。”

在11月25日公佈的《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中,也曾提到,現在的問題是養老機構本身達不到醫療設置標準。主要體現在建設標準不完備和準入標準不完備。

例如,“護養型養老床位不足,設施建設缺乏對老年人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的適應性;醫療服務水準較差,部分機構養老設施未配建醫務室或醫務室不達標,大部分不具有醫保定點資質”。

在準入標準方面,“缺乏有效的行業準入及退出標準,行業規範與監管相對薄弱;服務崗位專業標準和操作規範不完善,專業機構護理人員及家政服務人員匱乏”。

對此,成緋緋建議,當前養老服務産業,應當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並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出臺鼓勵政策讓更多的人選擇從事養老服務業。

在她看來,養老産業要先完善,才會吸引更多的醫療資源進入養老産業。

“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並不只是醫療機構加上養老機構這樣的‘1+1’的方式。”李樹叢告訴記者,打破機構之間的服務界限還需要整個社會服務體系的健全、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這樣才能最終達到“醫養結合”的效果。

(文中受訪老每人平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劉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