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還需邁過幾道坎兒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2-07 內容來源: 中國青年報
醫養結合需要量體裁衣
實際上,“醫養結合”並不是鼓勵養老院追求“高大上”獨立設置醫院,更多的是,鼓勵中小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
“對養老院來講,醫療機構的設置是根據接收對象而定的,不能搞大而全。”北京市民政局福利處副處長李樹叢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醫養結合”是以養為主來配置醫。
在李樹叢看來,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的時候要根據自身需要“量體裁衣”。如果是側重臨終關懷的養老機構,配置的醫療機構要以臨終關懷為重點;如果入住的是生活自理的老人,配置的就是慢病管理機構;如果養老機構非常大,可能會設置一個綜合性的醫療機構。
“我們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但並不鼓勵把所有的養老院變成醫院。”李樹叢説,養老院是精細化服務的,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配置相應的醫療保障能力。
李樹叢説,北京市中低收入老人居多,可以通過內設醫務室來保證他們的就醫需求。“老人往往患有慢病,需要經常取藥,每天去醫院不方便,養老機構有醫務室的話,每天把這些藥進過來就行了”。
11月25日,北京市規劃委和民政局共同組織編制的《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正式向社會公佈,其中明確提出了“9064”養老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的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照顧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看來,依靠家庭養老的老人多數醫療需求不多。需要社區及機構支撐的老人,大部分都對醫療服務有一定要求。“社區及機構養老,主要針對失能及半失能的老人,醫療服務的配套就顯得尤為重要”。
朱恒鵬指出,社區及機構養老的“醫養結合”,一方面需要養老機構有醫療服務能力,滿足老人需求;更重要的是,能進一步獲得醫保支付的資格,降低老人負擔。他稱,目前長期照護保險還在探討階段,因此,醫保支付對於老人是很關鍵的經濟支撐。
而眾多的民營養老院、托老所,一方面受困于資金和場地限制,無法做到醫養深度結合;另一方面,即使其設置了醫療機構,能否納入醫保定點醫院也是個問題。
為了方便中小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去年,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本市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到要“建立聯合審批制度”:區縣民政局、衛生局和人力社保局要成立聯合指導組,對確定的醫療合作項目及提出設置醫療機構申請的養老機構和養老照料中心,及時到實地給予幫助指導,按照有關政策要求,做好相關醫療機構審批登記和醫保定點資質的審批工作。
目前,北京市第21批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名單已經發佈,在277家新增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中,社區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共有202家,佔新增總數的72.9%。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59家,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37家。
“本市已正式確定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實行單獨序列醫保審批。”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之前對媒體表示。這就意味著,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獲得了申請醫保定點的綠色通道。
北京市民政部門表示,對於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申請定點,完全不受執業時間長短限制,不受與現有定點醫療機構距離遠近限制,只要符合條件,均可申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這麼做的目的是方便入住在中小養老院的老人,在遇到“小病小災”時,可以直接到養老院內的醫務室就醫,並方便老人報銷。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養老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員成緋緋告訴記者,中國公益研究院受北京市民政局委託對200多家公辦養老機構逐一走訪,主要從養老機構的設立準入、建設、運營管理、醫養結合情況等多個方面進行調研,他們發現:市區裏面的養老機構多數都是中小規模,100張床位左右的養老院都是通過內設醫務室的形式達到醫養結合目的。而內設醫務室也有申報流程,同時,達到標準還可以申報醫保定點。
“截至去年8月,全市400家養老機構中有62家內設醫務室,其中約半數納入醫保定點,而此次又將有37家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正式納入醫保定點。”成緋緋説,中小養老院內設醫務室今後會成為一種趨勢。
“醫養結合”具體設置形式,需要根據養老機構的規模、老人的需求、周邊醫療資源而定,不是要非得設置獨立的醫院,從衛生規劃角度來講,如果周邊醫療資源很多,也不會允許養老院再去設置獨立的醫院。
成緋緋在調研時發現,一些遠郊區縣的養老機構,相比內設醫務室,多數選擇了與鄉鎮衛生院協議合作的形式。“本身遠郊區縣老年人的規模就比較小,醫療需求也沒有那麼旺盛,通過協議合作的形式就可以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