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疏肝理氣 清心豁痰治抑鬱症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16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研製“清心豁痰湯”】
李振華認為肝鬱脾虛是臟躁發病之本,臟躁病屬於抑鬱症。李振華經過數十年臨床實踐,臨床上長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病因多由飲食或思慮傷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土壅木鬱,肝失調達;或鬱怒傷肝,肝郁氣滯,木鬱乘土。病機是肝脾失調,肝鬱脾虛,心肝熱盛。故李振華易甘麥大棗湯而用疏肝理氣、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研製定出“清心豁痰湯”。多年來,通過臨床觀察,此方不僅對臟躁病效果顯著,即是比臟躁病發展更重的抑鬱症,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由於本病是肝氣鬱滯而引起的心神紊亂之病,故反覆心理疏導安慰尤其重要,臨床上要結合病患的具體情況,找到心理突破口,循循善誘。
李振華擬定 “清心豁痰湯”(亦稱臟躁方),基本藥物為:白術、茯苓、橘紅、清半夏、香附、鬱金、節菖蒲、炒梔子、蓮子心、小茴香、烏藥、龍齒、夜交藤、合歡皮、知母、琥珀、甘草等。方中藥用白術、茯苓、橘紅、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為本;鬱金、節菖蒲開竅醒神;炒梔子、蓮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烏藥疏肝理氣,行氣解鬱;龍齒、夜交藤、合歡皮鎮靜安神寧志;甘草調和諸藥;又用礦石之琥珀鎮靜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絕生痰之源,肝木無以相乘,肝氣舒暢,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癒。
臨床運用,隨證加減,療效顯著。李振華指出:治療臟躁,一般30天為一療程,需2個療程左右,肝鬱脾虛是主要病機。但李振華認為肝鬱脾虛是不對等的,其有所偏重,偏于肝鬱化熱心肝火旺者用清心豁痰東加陳皮、砂仁、厚樸等疏肝健脾,理氣和胃;偏于脾虛用香砂六君子東加柴胡、香附、鬱金等健脾益氣,疏肝解鬱。李振華強調,恢復期治療要掌握好分寸,過早使用逍遙散反而加重病情,與早用歸、芍等陰分藥滋陰斂濕有關。疏肝理氣在藥物治療上宜用清熱而不燥之品,不宜純用鎮靜抑制之劑。
由於本病是肝氣鬱滯而引起的心神紊亂之病,故李振華非常重視古典醫籍記載的“心病需要心藥醫”的治法。強調調暢情志的重要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心理上的問題得不到規勸解決,雖服藥可見短時之效,但仍可復發,此即本病屬於難治根治之原因。
【病案舉例】
案1 臟躁(脾虛肝鬱)
王某,女,50歲。2011年2月11日初診。
患者自訴失眠、汗多5年余。五年來,患者經常失眠、汗出明顯,尤其夜間為甚,伴心煩急躁,時頭暈頭痛,易發脾氣,兩脅部竄痛不定,偶感全身不適,莫可名狀,甚則有輕生念頭,並出現月經紊亂。至當地醫院心理科治療,給予黛力新等抗焦慮抑鬱的藥物,服藥期間症輕,但停藥後再發。後至婦科用雌激素治療,月經基本正常,上症減輕,但效果欠佳,仍反覆發作,時輕時重,並逐漸出現胃脘不適,口苦口臭,納差,稍進食即腹脹,大便2日一行,黏滯不爽。為求中醫系統治療,遂來李振華門診求治。現症見:失眠、汗多,夜間汗出明顯,頭暈,心煩急躁,易怒,時感兩脅脹痛,痛處不定,腹脹,納差,口味異常,大便偏幹,質粘,1~2日一次,舌質淡,邊尖紅,體稍胖大,苔薄白膩,脈弦細。
診斷:臟躁(脾虛肝鬱)。
治法: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
方藥:香砂六君子東加減。白術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砂仁10克,柴胡6克,鬱金10克,烏藥10克,焦三仙各12克,合歡皮15克,天麻10克,麻黃根8克,淡竹葉10克,小茴香10克,甘草3克,生薑3片為引。10劑,水煎服,日1劑。
醫囑:忌服辛苦酸辣之物,規律生活,避免緊張和情緒過激,暢情志。
二診(2011年2月21日):服上藥後,汗出減少,睡眠好轉,基本無頭暈,舌苔薄,腹脹不減,伴噯氣。守上方去半夏、天麻、淡竹葉,加青皮10克,柿蒂15克,蘿蔔種15克,龍齒15克,知母10克,以加強疏肝理氣之力。同時,知母有預防理氣藥過度傷陰之意。繼服10劑,水煎服,日1劑。
醫囑:同上。
三診(2011年3月2日):服上藥後,口苦、腹脹及兩脅痛、汗多等症基本消失,精神明顯改善,食欲正常,眠欠佳,但較前好轉。故守上方去知母,加夜交藤30克以助改善睡眠,繼服15劑,水煎服,日1劑,鞏固治療。
經上述近兩個月的治療,患者精神狀態恢復如前,正常生活,上症未再復發。
【按】:本案患者年齡50歲,適處更年期,肝郁氣滯日久,肝陰不足,氣鬱化熱,熱擾心神,清竅失養。症見失眠、汗出、頭暈、心煩急躁、脅痛、腹脹、納差、大便幹質粘,舌邊尖紅、苔薄白膩、脈弦細,顯為肝脾失調,心肝熱盛證。治以香砂六君子東加減,旨在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此案例偏于脾虛用香砂六君子東加柴胡、香附、鬱金等健脾益氣,疏肝解鬱,李振華強調,恢復期治療要掌握好分寸,過早使用逍遙散反而加重病情,與早用歸、芍等陰分藥滋陰斂濕有關。另外李振華強調調暢情志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