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給藥途徑與擇時服藥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0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依晝夜節律立法用藥:即應考慮到一天中服藥的最佳時刻,可總結為以下九個方面:
涌吐藥多宜清晨午前服用。因為“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此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對此,歷代許多醫藥家均有實踐,如《東醫寶鑒》以吐法截瘧,所載截瘧常山飲、截瘧七寶飲等方,儘管其適應證有所不同,但均強調辰已午前用藥取吐。
解表發汗藥多宜午前服用。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講道:運用中醫汗法,應在中午以前陽分時間。李木延《醫學入門》中所載傷寒論發汗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葛根解肌湯等,在總論其服藥時間時,俱提出:“宜午時前發汗,午後陰分不宜。不但汗藥如此,大凡走表透邪藥皆如此”。其理由在於此時運用解表藥或走表透邪藥,可順應陽氣升浮狀態,有助藥力和疾病的轉機向愈。
瀉下藥多宜午後晚間服用。有人考證《證治準繩》等著作,發現新載的大量醫案均指出在運用下法時,要按照“日晡人氣收降”的理論,在午後晚間服用。《傷寒論》第198條説:“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戊上”。張子和所創的導水丸、禹功散、通經散、神佑丸等下劑,方後均註明“臨臥服”。因午時一陰生,氣機開始沉降,此時服用下藥,可順氣機的向下趨勢而達用藥目的。
益氣補陽藥宜上午或清晨服。李東垣在《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三書中,針對脾陽下陷的各種病證,制定了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益氣升陽方劑,並都強調應清晨或午前服之,認為此時用藥,“藥必神效”。其弟子羅天益繼承師法,進一步指出益氣升陽于午前服之,乃取陽旺之時,使人陽氣易達之意。
滋陰養血藥宜夜間服。滋陰養血藥,包括以滋陰養血為基礎的安神、降火、斂陽等藥,多宜在夜間服用。據記載:劉河間所制的以養陰降火為主要功效的止痛散;李東垣所制的治陰虛盜汗的當歸六黃湯;王肯堂用人乳浸黃柏治水虧火炎之目赤;天王補心丹益血固精寧神養心;麥煎散治陰虛內熱之骨蒸等皆註明夜間服。其理在於取陰旺之時,陰藥易於發揮效應。
祛水濕藥清晨服。如治療水腫腳氣的雞鳴散,其服藥時間在五更;龔廷賢所創的通陽行水、消面腫的沉香快脾丸,亦提出在五更時用蔥白或陳皮、桑皮煎湯送服。
安神藥宜睡前服。提出此見解的首推許叔微,他所創的鎮心安神劑辰砂遠志丸、珍珠母丸,均註明應臨臥時服。後世醫家對安神藥的使用多遵此説。近代有人對此服法進行臨床觀察,亦證實安神藥入夜服具有實際意義。
定時發作性疾病宜發前服。如瘧疾、五更咳、濕溫病等,主要取病勢未張時,截除邪路,使藥效發揮更佳。
根據現代研究的客觀指標擇時服藥。可按種種激素排泄或環核苷酸代謝的日節律來調整給藥時間。例如,對各種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腎(脾)陽虛病證,在應用溫補腎(脾)陽方藥時,可考慮在腎上腺皮質激素高峰時(上午6~8時)一次給藥;對於催乳素、甲狀腺素等水準低下的病症,在應用活血通乳或益氣養血方藥時,又可考慮各高峰期間一次給藥;對諸如腫瘤、冠心病、哮喘、牛皮癬等已被闡明兩種環核苷酸水準有定向變化的疾病,可考慮分別在其高峰時間(即升高CAMP水準可在15~18時,升高CGMP水準可在23~24小時)給藥。
可以預料,按照中醫時辰藥理學的理論,堅持擇時服藥,則能順應時令變化,符合機體對陰陽需求的時間性,可以借助機體氣機升降之勢,誘導紊亂的人體節律恢復正常,預防或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提高用藥療效,增加某些疑難病症的治愈機率和途徑。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