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給藥途徑與擇時服藥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0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即將藥物引入人體內的途徑。總的選擇目標是要有利於增效解毒。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陰道給藥等多種途徑。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多種,其吸收速率由低而高的順序排列為:皮膚給藥、黏膜表面給藥、直腸內給藥、口服給藥、舌下給藥、皮下注射給藥、肌內注射給藥、吸入給藥、靜脈注射給藥。
口服給藥:具有簡便、安全、不需特殊器械和醫務人員幫助、藥劑製備較注射劑等簡單的特點,一直為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不過,口服藥物吸收較慢、吸收不規則,加之昏迷患者不能主動吞服,小兒難以配合,有些藥物對胃有刺激,應用中也受到一定限制。
皮膚給藥:除按病變部位施治外,前人還主張辨別經絡穴位,涂、貼、灸、熨。如涂足心引上病而下之以降火,用治口瘡、鼻出血、頭痛等;涂囟門,以治小兒風寒、驚風;貼臍,以通癃閉,療大小便不通、水腫,或溫補虛寒。根據近代研究,通過皮膚給藥,除用於皮膚局部疾患的藥宜直接用在患病部位外,用治內臟或全身疾病的藥宜在耳後、臍部、穴位使用。人體皮脂最少的是耳背部,藥物滲透速度最快;而皮脂最多的是股部,藥物擴散阻力最大;臍部外皮與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聯。臍下兩側有腹壁動脈和靜脈,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還有第十肋間神經的前行支通過。臍部的動脈壁亦有特殊結構,臍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較高,故臍部用藥後藥物容易穿透皮膚進入腹內,到達病所發揮療效。通過吸收的藥物極少經過肝臟,在一定程度上優於口服給藥。
穴位給藥:可通過藥物對腧穴的刺激,對內臟或全身疾病産生類似針灸的特殊治療作用。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