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腫瘤新診法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9-16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四觸診法】
四觸係觸摸兩耳軟骨有無增生物(包括有無增厚和結節出現,而正常人耳郭平整無結節或增厚)、胃脘部(相當於中脘穴部位)、臍左旁(臍左距臍2寸左右處)、足弓(雙足弓是否有壓痛點)。四觸診法在以化瘀驅毒攻下為原則的腫瘤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診斷方法。
觸耳 《靈樞·口問篇》雲:“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説明耳與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繫。現代針灸實踐發現,在耳部有與全身各部分相對應的穴位系統,也就是説耳部就是整個人體的投影,所以身體某個部位有病,除身體相應部位有變化外,耳穴上也可以出現反應物,甚至耳軟骨變形。
耳上反應物主要指耳軟骨上某一部位增厚,但邊緣較清楚,質硬而固定,有的捏之疼痛,大如小蠶豆粒,小如綠豆或小米粒,一個或數個,一側或兩側耳郭出現。反應物部位多在耳甲腔的肝、脾等區。
耳軟骨反應物的出現與肝氣鬱滯的關係十分密切,它是肝鬱深久,臟腑經絡中氣血運作障礙發展到壅阻蓄積不去的程度時的表現。臨床凡見到耳軟骨上出現反應物的患者,都有明顯的唇爪青紫、舌質紫暗、瘀斑、舌下靜脈怒張的表現。腫瘤病人氣血鬱滯比其他疾病患者嚴重,所以耳軟骨反應物的出現率高,隨著結節的硬度和大小的不同,機體患病的程度也有不同,具體為硬度越大,疾病也就越嚴重,而肝癌的惡性程度高,患者的存活期短,説明肝癌患者體內陰陽嚴重失調,癌毒蓄積更為嚴重。耳軟骨結節消失十分緩慢,但治療後隨著病情的好轉和痊癒,耳軟骨結節變軟變小是能見到的。
觸胃脘與臍 觸胃脘與臍是中醫腹診的內容,即觸按上腹部相當於中脘穴處和臍左側2寸左右處,檢查有無板滯感、有無壓痛拒按的情況。《難經·十六難》雲:“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徐大椿對這條文字的註釋是:“臍左,肝之位也。動氣,真氣不能藏而發見於外也。牢者,氣結不堅。痛者,氣鬱而滯也。”正常人腹軟而平坦,無壓痛。如出現胃脘板滯壓痛,應考慮停飲或食積;臍左“牢”“痛”則是肝氣鬱結、癥瘕積聚停留的反映。
中醫學認為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五臟之中,肝主升主動,對於氣的升降出入有平衡協調作用,因此七情致病首先使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才導致了其他臟腑功能的失常。氣機不通,最容易導致血行障礙,形成血瘀,産生癥積、腫塊。因此用觸摸法診斷:臍左觸之堅硬而有壓痛,是肝郁氣滯的明顯標誌,胃脘觸痛是肝木橫土,胃氣不降,停食停積的標誌,則胃臍壓痛就是行氣破瘀攻下的依據,這是必須明確的。臨床調查腫瘤患者,兩觸陽性者佔80‰左右,進一步證明腫瘤的形成與肝鬱、胃腸結滯有密切關係。
觸足弓 由於足部是遠離心臟部位,血壓較低,血流緩慢,加之位置最低,地吸引力也有影響,使進入迴圈的有害物質很容易在足部沉積,造成沉積部位皮膚組織出現異常,皮膚贅生物,皮下顆粒,皮下硬結,這些都稱為病理反應産物。陽性反應物對局部神經末梢的刺激會使局部皮膚産生疼痛或對觸壓敏感。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通過對大量病人的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腫瘤患者在足弓的相應部位出現明顯的壓痛反應,稱之為足弓壓痛陽性。按由趾指到足跟的方向,把足弓分為相等的三分,其所對應的病變部位分別是上焦、中焦、下焦。按其疼痛過程由輕到重記錄,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較為準確的資訊。
【兩條線診法】
兩條線是指口腔內兩側的腮線,可能為上下牙齒擠壓所致,可出現在左右兩側或一側,為青紫色或白色。它的出現常提示肝癌或消化道腫瘤的發生。此法十分簡單易了,故毋庸贅述。
三印、四觸、兩條線,是人體臟腑病變全息的縮影,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有病必然在體表的某一特定分佈區域內出現異常反應。抓住這一資訊,就可準確定位定性指導治療。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