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學説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16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對胃寒證與胃熱證機理的研究。寒證與熱證是中醫八綱辨證中的兩個大綱,關於其實質的探索,我們試圖通過臨床觀察並建立若干指標,揭示胃寒證與胃熱證的實質及其發病機理。結果發現:胃熱證時胃蛋白酶活性增強,胃寒證時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寒、熱證與胃內溫度有密切關係:41例慢性胃炎與25例潰瘍病熱證者胃內溫度明顯高於寒證者和正常人,寒證者則與正常人無明顯差異;胃寒、熱證與胃液中環核苷酸含量有關:環一磷酸腺苷(cAMP)和環一磷酸鳥苷(cGMP)共同調節和控制細胞的生長與繁殖,並參與多種生理、生化代謝過程,是調節細胞功能的第二信使,胃熱證患者胃液中cAMP含量明顯上升,胃寒證者則相反,胃寒、胃熱證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此外,胃寒、熱證亦與胃液中K+、Na+濃度、胃液中前列腺素的某些成分相關。
關於辨證論治的研究。“證”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的單位。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病證的大法,它包含著多種辨證方式。1963年,在全國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重訂本《傷寒論講義·概論》中,筆者提出:六經聯繫著五臟六腑,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六經病的不同證候,無不貫穿著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八綱辨證內容。1996年4月,筆者在以《臟腑學説與現代研究》為題的授課中提出:不論是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氣血津液辨證還是經絡辨證,都未離開與臟腑的關係。從本質上説,諸多不同的辨證方式都是臟腑辨證的衍生和發展,都是以臟腑學説為理論基礎的,而臟腑辨證則是多種不同辨證方式的“核心”。
綜上所述,臟腑學説的現代研究可以證明:臟腑學説確是經得起實驗醫學證明的科學理論,它為中醫藥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學術研究指明瞭主線和方向;臟腑學説的核心是臟腑和臟腑證,它所面對的是五臟六腑俱全的鮮活的人,而不是什麼“形而上之人”;中醫辨證論治雖有多種方式,但都離不開臟腑和臟腑證,臟腑辨證是多種辨證方式的“核心”。
臟腑學説研究展望
回顧現代醫學對臟腑學説的研究,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沒有中醫,就沒有中西醫結合,離開臟腑學説,中西醫結合將蕩然無存。
皋永利教授在《中西醫通約的內在依據》一文中提出,“中西醫結合是有其內在依據的”,中西醫的“關係是建立在結構(包括實體的和非實體的)之上的,沒有結構的關係是不存在的。所以深化關係認識,首先要深化對結構的認識,關係與結構的不可分離,是中西醫走向統一的重要內在條件”。筆者很讚賞皋永利教授的觀點,我們應當從中西醫結合研究和未來世界醫學的發展趨向中,展望中醫臟腑學説的無限生命力。
“病證結合”模式。“病證結合”模式的建立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中西醫結合也是臟腑學説研究進入新時期的重要標誌,為中西醫結合研究樹起了劃時代的歷史豐碑。
“病證結合”模式是指西醫“辨病診斷”和中醫“辨證診斷”結合的方式,它已經深入到中西兩個醫學理論體系之中,抓住了兩個體系中作為認識和治療單位的“證”和“疾病”,把現代醫學“疾病”的概念移植到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中,為實現醫學進步開闢出了廣闊的領域。
該模式不僅在同一種現代醫學“疾病”準確診斷基礎上根據疾病過程不同階段所出現的不同的“證”實行“病中辨證”(類似于中醫“同病異治”的思路),還在幾種不同的現代醫學“疾病”準確診斷基礎上根據幾種疾病在某一階段所出現的相同的“證”實行“病間辨證”(類似于中醫“異病同治”的思路),且依此建立“病證結合”的證型,進行立法、組方、遣藥。除採用中醫宏觀辨證的內容外,該模式還充分吸納了西醫疾病的病原學與病理生理學微觀辨證的內容,從而達到單純中醫或單純西醫難能達到的“病證同治”“病證同愈”的最佳療效。在一系列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研究中,該模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豐碩成果。
責任編輯: 劉璟 |